野史相傳乾隆下江南時,回程時經過江西金溪滸灣鎮,看到石碑上的地名,隨口便讀滸為「xu」 音,所以自此「hu 灣鎮」便讀成「xu 灣鎮」。但實際上,「滸」字國音有「 hu 、xu 」二音,而粤音更有「 heoi2 、fu2 、wu2」三音。御駕在景德鎮時又隨口說此地沒有會動的瓷器。金口說話讓御廠陶工費盡心思,後受到走馬燈的啟發,創焼了「會動的瓷瓶」,就是「轉心瓶」。 但據清檔載,乾隆八年閏四月二十一日,當時唐英曾上奏:「奴才又新擬得夾層玲瓏交泰瓶等共九種,謹恭折送京呈進」。乾隆九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窰廠又曾經先後燒造數件轉心瓶及轉心碗呈貢。乾隆自乾隆十六年(1751)起,一生下江南六次;而有機會到江西的,可能只有第三次南巡,當時乾隆除查察直隸、山東、安徽水災賑災及修建工程進度後經過杭州,到海寧觀潮、又到福建閱水師,此程才有可能順道到夾在杭州、福建之間的江西。唯乾隆第三次南巡,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初二日起,此時距唐英第一次進呈「轉心瓶」的乾隆八年,晚了十九年,所以小説家言,不能盡信。 我以前在蕪文《交泰瓶》裡詳细交待過「轉心瓶」與及「交泰瓶」的結構和製作工藝。此處不贅了。據唐英在乾隆八年的奏摺:「工匠人等以開春正當甲子萬年之始,敬謹造得萬年甲子筆筒一對,迴圈如意,蝠輳連綿」。那麽「轉心瓶」的血親兄弟「甲子萬年」瓷器又在那裡呢?
萬年曆瓷器在兩岸故宮的藏品,在台北故宮有編號故瓷013531N000000000的乾隆「粉彩萬年甲子轉心筆筒」,又稱「磁胎洋彩萬年甲子筆筒」。故宮的解説曰:「此筆筒可旋轉活動,製做時以口緣連器內壁為一片,器底為一片,器外壁下、上半身各為一片,共四片燒成後組合而成的。將外壁上、下部分套入內壁,將器底盤與內壁底黏合,則器外壁上部可旋轉自如。器外壁上、下部分合畫成葫蘆瓜形開光,其內於黃釉地上墨書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兩者配台轉一輪其最小公倍數為六十,即是中國一甲子六十年的中國萬年甲子曆。器外壁以葫蘆、葉藤作連續圖案裝飾,以藍釉卷草紋成錦地,以喻瓜瓞綿延。器內壁及器底皆以碧湖綠彩釉,底有留方格空白書以紅彩「乾隆年製」篆款。 至於在北京故宫,則有一隻亦是乾隆八年焼製的「甲子萬年曆鏤空粉彩轉心瓶」。這隻轉心瓶高41.5厘米,口徑19.5厘米,足徑21厘米,瓶口外撇,短粗頸,頸兩側堆塑施金彩象耳,垂肩,鼓腹,圈足。瓶內套一直腹小瓶,與外瓶頸部相接,可以轉動。小瓶白釉飾粉彩。瓶頸與肩兩部位,各繪十二個開光,上下相對。頸部開光中,有楷書「萬年」、「甲子」及篆書「天干」名;肩部開光內篆書「地支」名。腹部飾黃地軋道的纏枝花紋,並鏤空出四季園景開光景窗,透過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嬰戲圖,童子或騎馬、或耍旗、或持傘、或擊鼓、或掌燈,千姿百態。當轉動外瓶的瓶頸時,從外面看,內瓶上的畫面就活動如走馬燈。 年前國內有電視鑒寶節目,主持人手持金鎚,遇假則砸。有藏友送鑒一件與故宫藏品疑為一對的「甲子萬年曆鏤空粉彩轉心瓶」。但被駐場專家評為贗品,被主持人手起鎚落。外界質疑,一件開門見山的國寶級真品,被無端砸掉了。此事引起無限迴響,後來節目形式也改為只將瓷器模擬砸碎而已。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保利萬年甲子筆筒拍品)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