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成化底款之二

2018.05.19 20:25 生活 黃艾

孫瀛洲先生在1959年發表了《成化官窯彩瓷的鑒定》一文,把他數十年親近成化官瓷的經驗和大眾分享,亦總結了他對成化官款的觀察。我有幸後來有機會參予研究成窰出土殘器,將實物引証孫先生的理論,很是佩服孫先生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尤其對他創作的鑒定成窰瓷器的口訣,我認為已得鑒定成化底款的神髓,難怪以後瓷友奉為圭臬。

鬥彩人物紋碗(左)鬥彩團蓮紋高足杯(中)成化鬥彩折枝蓮紋罐(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成化瓷底款比較

鬥彩人物紋碗(左)鬥彩團蓮紋高足杯(中)成化鬥彩折枝蓮紋罐(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成化瓷底款比較

近年有幾位國內瓷友,把精力放在懷疑孫先生定論,認為成化官款尚有孫先生未見過的。不言而喻,我猜大概是他們家「祖傳」的若干件成化瓷器的底款有別於孫先生的定論。愚見認為瓷友大可不必浪費資源去否定存在的事實,我相信若能從其他方面提供加強訉息似乎更有價值。反正現在不比從前,參觀國內外博物館、參考網上公開資訊,都可以加深瞭解自己鍾情的項目。可能博物館藏有關研究檔案或庫存實物,一般瓷友,幾乎無可能接觸到,雖然如此,但這阻擋不了瓷友探討和認識真相的熱誠。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三秋杯底款比較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三秋杯底款比較

成化官款以前定論皆以發色淡雅為貴,唯此不能成例,以北京故宮藏的一對三秋杯為例,則是一濃一淡。又以著名的雞缸杯做例,「淡雅」不過是其一而已,從收藏成化瓷最多的台北故宮和北京故宮觀摩,成化官款藍料發色不僅有淡雅的,也有濃豔的。上圖列出台北故宮收藏十一隻雞缸杯中的其中二隻、北京故宮收藏二隻中的其中一隻,和大英的一隻,具及現歸上海龍美術館的玫茵堂舊藏作同類型、同時期、同生產條件的瓷品比較,這「淡雅」、「濃豔」的分野便很明顯了。已故蘇富比亞洲區總裁兼拍賣官朱湯生先生 (Julian Thompson 1941-2011) 從釉色判斷,認為北京故宮收藏的雞缸杯不是成化本朝的,而是晚明仿的。但如果我們從青料發色和底款的字體觀摩,似乎也偏向朱先生當年的鑒定。
左起:台北故宮1、台北故宮2、北京故宮、大英博物館、玫茵堂舊藏(各博物館藏雞缸杯底款比較)

左起:台北故宮1、台北故宮2、北京故宮、大英博物館、玫茵堂舊藏(各博物館藏雞缸杯底款比較)

在成化官款青料發色存在上述這種現象的,不止只有雞缸杯,其他成化官窯瓷底款也有這種現象。當時瓷品採用的鈷料有回青、陂塘青 (平等青) 、及回青/陂塘青混合料。嘉靖年間的《江西大志書》記載製煉回青是用淘青法,即用進口蘇青加國產陂塘青配比,碾碎後用水攪拌,用磁石吸取鐵雜質,把漿水沉澱烘烤曬乾,每斤可得5錢左右的青料。
景德鎮御窰遺址博物館藏陂塘青(左) 及回青(右) 底款比較

景德鎮御窰遺址博物館藏陂塘青(左) 及回青(右) 底款比較

鈷料提純,直到18世紀初始識用鈷與焦炭加熱法而現代則以電解還原法,如此純度可達99%。唯明代時期鈷料,尤其蘇青,先天性含雜質太多,而當時未有18世紀才發明的提純法。《明實錄宣宗實錄》評西亞進貢蘇青的品質有云:「卜顏箚法兒等進『速來蠻』石一萬斤,多不堪用。」之語,亦説明當時的蘇青品質一般而已,而當時亦未有更好的提純方法,所以當時青花發色的好壞與鈷的純度、含量、水分比例、窯溫等等有直接關係。鈷少發色偏淡藍;鈷多則色深藍;青料超過1%,則帶藍黑,雖無鐵銹斑但皆有暈散,溶於釉中。 在景德鎮編號「87珠成H1」成化層出土的殘器,因為成化即位的頭三年無有關製瓷的文獻記錄,所以應該是成化四年之後成化早期的製品,當時青料既用蘇青,也有陂塘青。而編號為「88珠成H3」則為成化晚期地層,此時期則以陂塘青為主。所以成化一朝青花,既有深遽幽沉、亦有淡雅清平的發色,器身亦然,底款亦然。
民國仿成化鬥彩雞缸杯底款

民國仿成化鬥彩雞缸杯底款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北京故宮藏部分成化瓷器底款)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