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清宮內先後設有四十多處書房,皇帝的習慣其實與一般士大夫無甚區别,書齋通常作為讀書寫字和賞玩珍藏之處。 康熙時設的「上書房」,其實是眾皇子的「皇家學堂」;而「文淵閣」則為「皇室圖書館」;「天一閣」則是乾隆特別為收藏《四庫全書》而建造的;而設於康熙十六年 (1677)十一月、撤銷於光緒二十四年 (1898)的「南書房」,是清代皇帝文學侍從、應召侍讀之處。此四處不屬皇帝私人書齋。
真正的皇帝私人書齋有「摛藻堂」,「摛藻」是施展文采的意思。乾隆年間,這裡收藏了《四庫全書薈要》。此外還有「養性齋」,末代皇帝溥儀就在這裡跟莊士敦讀英文。而「毓慶宮」本來是康熙為皇太子胤礽修建的居所,但嘉慶即位後,把這裡作為自己藏書和讀書之處,「毓慶宮」後殿的「繼德堂」和「味餘書室」,都是嘉慶的私人書房。還有在養心殿東暖閣的「明窗」,自雍正始,每年的元旦子時,皇帝都在此「開筆」,皇帝親自揮毫寫「天下太平」、「福壽長春」之類的吉祥春聯,祈求來年國泰民安。 皇帝私人書齋裡,最有名的大抵便是乾隆的私人小書房「三希堂」了,它位於養心殿的西暖閣,「三希」者,即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唯「三希堂」低矮狹小,面積只有4.8平方米,很難置信乾隆六十多年都在此讀書寫字。 「三希堂」裡最觸目的,數量最多的瓷器,就是「壁瓶」,器型為幾乎全為半剖的花瓶,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便懸於牆上作壁飾。「三希堂」懸掛於牆壁者,有十一隻各種釉色、造型不一的壁瓶;加上臨窗所懸之兩隻,一共懸掛了十三隻。 壁瓶造型初見於萬曆時期,其器型多樣,有葫蘆式、半圓式、蓮辮式、瓜棱式等,尺寸不一,紋飾多樣。明、清時期以迄民國,民間多用之作室內香器或花器;裝飾及實用相得益彰。壁瓶尤得乾隆歡心,於巡狩及謁祖陵的途中,以鮮花插瓶內,懸掛在坐轎之中欣賞,故又名「轎瓶」。 乾隆轎瓶形制豐富,凡是傳世當朝瓷瓶造型,均被衍化為轎瓶,紋飾富麗繁絢,繪畫更精細入微,錯彩鏤金,窮妍極巧,獨步一時。當中書寫御製詩文者為最上品。當時御製詩文壁瓶屬清宮傳辦項目,並不在每年燒造之「大運瓷器」之列,只奉御旨燒造。唐英督陶時,曾四次承命燒造御製詩文壁瓶。按《活計檔》載,首次燒造御製詩文壁瓶為乾隆七年 (1742) 十月。 本來插花藝術至明晚期,業已然形成一套規則,明代《瓶花譜》有云:「銅器之可用插花者,曰尊、曰瓶、曰觚、曰壺。古人原用貯酒,今取以插花,極似和宜。古銅瓶缽,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或謝則就瓶結實,陶器入土千年亦然。春冬用銅,夏秋用瓷,因乎時也。堂廈宜大,書室宜小,因乎地也。貴瓷銅,賤金銀,尚清雅也。」 但參看雍正的《十二美人圖》,有室內瓶花的,例如《撫書低吟》、《消夏賞蝶》、《持表觀菊》;甚至連郎世寧畫的《乾隆寫字圖》,則不論寒暑,室內挿花,已不用銅器,改用瓷器了。更加上後來乾隆偏愛壁瓶,明代的一套瓶花規矩,想在雍、乾時期已蕩然不存了。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乾隆粉彩壁瓶)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