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窰兔毫釉、油滴釉、玳瑁釉、鷓鴣斑等茶盞,日本視之如國寶,為各大博物館必藏之物。大阪藤田美術館所藏之其中一隻矅變黑釉茶盞,更被日本政府譽為「天下第一碗」。因宋代時日本僧人來華學法,必到五山之首的天目山徑山寺進修,回國時行囊中亦帶了本來是宋代鬥茶工具的建窯茶碗,日人因而稱建窰茶盞為「天目碗」,日語音作「Tenmokuwan」。
台灣因上一代受日本文化影響較深,瓷友亦習慣稱「天目碗」,唯國人不知何解,人人皆捨「建盞」而「天目」一番,實有正名之必要。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79" align="aligncenter" width="550"] 日本藤田美術館藏的天下第一碗:高6.8 x口徑12.3 x足徑3.8cm[/caption]
宋代盛行品茶、鬥茶,流行使用黑盞,宋徽宗亦好此道,上行下效,風行全國。當時流行點茶,而建安亦產半發酵白茶;將茶餅碾成茶末,用初沸水點注,茶湯浮起白沫,茶色以青白為最好,茶色帶黃而稠者為不好;所以鬥茶時,若茶湯在茶盞邊不散而掛水痕者,便算輸了。茶色為白,鬥茶當然以黒茶盞最能體現茶色。純黑盞慢慢已不能滿足茶客需要,也發展了多種花色。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81" align="aligncenter" width="584"] 鷓鴣斑[/caption]
當時以「兔毫釉」及「鷓鴣斑」最名貴。在建窰出土的黑茶盞,發現有底刻「供御」和「進盞」的茶盞,都是燒製給皇家用的,可知其盛。明代已改為飲用芽茶,茶湯清澈而帶茶色,不合用黑盞,改用白盞,但形制已逐漸變小了。
建窰建於唐代,原在福建建寧府建安,後遷往建陽,宋、元時盛極一時。建窰茶盞,以嚴格控制金屬氧化物含量而呈現不同花紋;除曜變釉以變化萬千的窰變藍色光暈成為舉世無雙的稀有國寶級瓷品外,其中鷓鴣斑盞亦傳世稀罕;主要因為工藝相當複雜、產量少。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82" align="aligncenter" width="584"] 兔毫釉[/caption]
燒油滴釉,用1300 °C還原焰,釉藥含鐵、鈣、鎂、鋁等;燒製過程中液態分離,氣泡把氧化鐵推往釉面,形成凹坑,冷卻後氧化鐵平復結晶,便成大、小油滴。而燒兔毫釉是用含鐵量不同的黑釉,在素坯上掛釉兩次,讓不同的鐵元素在釉裡順流結晶,形成像兔毛的花紋。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85" align="aligncenter" width="585"] 油滴釉[/caption]
但燒鷓鴣斑,則先掛黑釉,然後滴白鉛斑點後,再入窰燒製,但鉛的溶點為327.5 °C ,沸點為1,750 °C,溫度過高,鉛便融流脫落,過低又不能燒結,所以成品百中無一,換句話說,就是成本太高了,不合商業原則,估計當時產量亦相當少,傳世品便如鳳毛麟角了。至於鉛是否有毒,又是否適宜用作食具,千年以前,大概無人會深究。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玳瑁釉)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