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年始於慈寧宮茶飯房做「造辦處」,康熙三十二年始於「作坊」就近承辦宮中所需器物製造,包括「試作」琺瑯彩瓷。康煕五十七年,武英殿琺瑯作改歸養心殿、又増設監造一人。五十八年法籍陳忠信神父駐宮指導畫琺瑯,至五十九年,技術始成熟。
康熙燒造琺瑯,須先進呈反瓷素胎,或白瓷素胎,傳世康熙琺瑯彩瓷,用燒白瓷胎畫琺瑯,皆盡為晚期。雍正七年二月後,始全用內外全釉之白瓷胎。
雍正時設琺瑯彩作坊於三處,即養心殿、頤和園,及是怡親王府。雍正於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駕崩,按《活計檔》中,有乾隆元年正月初七日的琺瑯彩瓷製作資料。即雍正駕崩不足五月,乾隆已經著手經營琺瑯彩瓷的新款式設計與製作了。
造辦處設於養心殿內
乾隆後期:彩瓷製品基本不使用詩文
乾隆前期的製品除造型新穎、圖案豐富多樣外,許多製作風格尚保留雍正後期的時代風格特徵,兩者具有共同點。乾隆後期的琺瑯彩瓷則裝飾紋飾繁縟,基本不使用詩文,普遍應用色地、對稱紋飾、軋道花、口內底均灑松綠釉等。根據《活計檔》資料記載,琺瑯彩瓷使用「錦上添花」 (即軋道花) 裝飾紋樣在乾隆四年十二月已經存在,製作地點為養心殿琺瑯作及圓明園琺瑯作。
乾隆琺瑯彩
其實,景德鎮御窯除生產菁麗之粉彩瓷及其他瓷品外,雍、乾二朝,亦同時生産小量琺瑯彩瓷。按《清檔》雍正六年七月十二日怡親王諭海望:「造辦處收貯的料內,月白色、松花色有多少數月,爾等查明回我知道,交年希堯燒瓷用」。又《活計檔》乾隆二年五月十一日:「首領吳書來說太監毛団、胡世傑傳旨:著做瓶樣畫些呈覽,準時交與唐英,將填白瓶燒造些來」。又「於本月十三日,畫得膽瓶紙樣一張」。又「天盤口紙錐瓶紙樣一張,首領吳書持進,交太監毛団、胡世傑、高玉呈覽。奉旨准照樣發去燒造」。又「于本年十月二十二日,照畫樣燒造得填白膽瓶四件」。又「每樣持進一件七品首領薩木哈交太監毛団、胡世傑、高玉呈覽。奉旨:著將直口膽瓶著唐英嗣後不必燒造,再嗣後燒造此八樣填白釉瓶時,著唐英令窯上人隨意畫各樣畫樣燒造些,隨填白瓶一同送來。欽此」。 又乾隆四年《乾隆記事檔》:「將填白釉水瓶俱燒琺瑯洋彩洋花方罐留用,其餘著送圓明園」等等。
康熈琺瑯彩
雍正年間:景德鎮已開始燒琺瑯彩瓷
這些都説明在雍正年間,景德鎮在督陶官年希堯仼內,已燒琺瑯彩瓷,而乾隆二年,景德鎮除製作供造辦處琺瑯作「填白釉瓷胎」之外,尚奉旨小量製作同類瓷胎的各樣琺瑯彩瓷。因為畫琺瑯的瓷胎,皆為景德鎮所製,釉彩方面,都由宮中提供,两者的品質應該無異;所異者,可能就是畫工了,相較應是宮中畫師畫技稍高於窰上畫畫工匠吧。
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將養心殿琺瑯作併入圓明園琺瑯作,至五十四年將內務府瓷胎畫琺瑯官役併入造辦處、畫琺瑯畫工則歸如意館。圓明園琺瑯作在整個乾隆時期,特別是在養心殿琺瑯作解體之後,應該是乾隆琺瑯彩瓷的主要場所。圓明園琺瑯作在乾隆五十四年 (1789)十月十三日解散;以後瓷胎畫琺瑯盡歸景德鎮了。
圖:全部由作者提供(頂圖為雍正琺瑯彩)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