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季香港小拍,心儀一隻西壩窯窯變瓷器,可惜拍期筆者外遊,錯過了。西壩窯對瓷友來說,相對較陌生,我因為收藏建盞的關係,也喜愛西壩窯窯變茶盞。
宋代西壩窯遺址在四川樂山市五通橋區西壩鎮,於1986年發現,但卻遲至本世紀初才正式發掘,當時調查範圍很小,所獲標本有限,而出土器皿多為殘器、廢品,極之粗糙,因此西壩窯瓷器長期以來不受重視,瓷友對它的認識也非常有限。我第一隻西壩窯茶盞,是在成都古玩市場買到的,當時不辨窯口,後來才知道是西壩窯器。 西壩窯瓷品器形多樣化,博物館展示的就有罐、瓶、爐、壺、缽、盤、碗、盞、燈、香熏、燭台等等。就是因為器形多,所以因應不同器形而施的修底足工藝也多樣化;有餅形、寬圈、環狀、玉璧底等等。西壩窯瓷器一般坯胎厚重,工藝粗糙,利坯草率,修坯痕和接胎痕跡明顯;施釉亦大而化之,一般施釉不到底,釉層厚薄不勻,常見流釉、漏釉現象;以黑色釉和醬釉為基本色釉,也常用褐色釉和灰白釉。總體風格是豪放粗獷,但窯變效果卻多姿多采,呈現既斑駁又有致、既溶融又擴散的藍、白、灰、黃、紅等窯變條紋,美不勝收。 根據西壩窯研究者報告分享,西壩窯也生產少量的品質精細,用料講究、修坯均勻、施釉精細,全身滿釉,色調全黑或全紫的器物和具有各色花斑條紋的產品。窯變效果有藍兔毫紋、白兔毫紋、玳瑁斑、油滴斑、虎皮斑、醬紅色斑、醬黃色斑、不規則花斑等等,皆具觀賞價值。品質上乘者,甚至可以媲美建窯、吉州窯。 窯變本身是因為釉料中含有鐵、鈦、銅、鈷等多種金屬元素,器物在窯爐中的位置不同、受熱程度不一樣,釉藥溶融,燒成效果色彩斑斕,有若高山流水,或火樹銀花,或驚濤駭浪,形態萬千,令人嘆為觀止。至於具體的窯變茶盞所施釉藥和燒製技巧,我從前在拙文《從天下第一碗説起》談過,不贅了。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西壩窯鷓班茶盞殘器)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