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年,成吉思汗 (Genghis Khan) 親率二十萬大軍,第一次西征。1225年奏凱東歸,將本土及新征服的西域疆土分封予四子,即欽察 (Golden Horde) 、察合台 (Chagatai)、窩闊台 (Ögedeids)、伊兒 (Ilkhanate) 四大汗國,成為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為了軍事及管治帝國的需要,蒙古大汗建立驛站制度,保護商旅、航運。一時從中國直至西歐,海陸交通甚暢。隨著蒙古西征,所謂「一帶一路」交通頻繁,中國之羅盤、火藥、印刷術、紙幣、算盤、瓷器等進一步傳至歐洲。隨後歐洲商人、學者、使節、傳教士亦紛紛東來,東、西文化大量交流。
前拙文曾有談及四大汗國之一之伊兒汗國位於今日中亞南部至西亞一帶,首都最先在蔑刺哈,即今伊朗的馬拉蓋 (Maragheh),元代譯為「蔑刺哈」,後遷都至伊朗東亞塞拜疆省 (East Azerbaijan) 之大不裡士 (Tabriz) ,最後定都今伊朗西北部之蘇丹尼耶市 (Soltaniyeh) ,為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 因為我們慨念中的「元青花」,與後來的「克拉克」瓷一樣,基本上是外銷瓷,大部份都以訂製方的要求為本,器形、紋飾,都充滿異國風情,器物以伊斯蘭水器,例如扁壺;禮拜盥洗器,例如執壺;席地圍坐食器,例如特大盤為主。而紋飾除帶有中國風的,如人物故事、魚藻紋、蓮紋等。雖然中國的蓮紋,受佛教影響,可能最早自漢代(前202-220年),或最晚在梁朝(502-557年),我國已應用在美術上。但在是公元前一千多年,遠在伊斯蘭教誕生之前,在中東和西亞最具影响力的拜火教 (Zoroastrianism) ,在我國則稱之為「祆教」或「白頭教」,是古波斯國教,已採用火和蓮花表示聖潔虔敬了;而白色配藍圖案,則為當時穆斯林鍾愛的時尚,當地清真寺亦多用藍料繪畫裝飾,而這種藍料,就是鈷料,這種鈷料,就是蘇麻離青;原本產自伊朗中部距德黑蘭 (Tehran) 400公里外的伊斯法罕省 ( Isfahan Province ) 卡尚郡 (Kashan County) 15公里以南,只有三千多人口的小村加姆薩爾 (Ghamsar或Qamsar) ,原礦已枯竭停產了 ,但當時則由伊朗工匠携這種鈷料至中國加工生產瓷器貿易。聞最近國內考古隊在景德鎮附近婺源地界麻倉山不遠處發現製作元青花廢窯,有初步證據顯示當時是以進口蘇麻離青配合就近麻倉瓷土生產外銷中西亞青花瓷品,若此事一經證實,乃一讓考古及陶瓷界極為震蕩的消息,甚至可能推翻過去部份研究元青花的論證。此事筆者會進一步跟進及與瓷友分享。 迄明代,「蘇麻離」鈷料則成貢品了。「蘇麻離」也就是明宣德的「速來蠻」,這個我在蕪文《蘇麻離青名稱溯源》考證過,此處不贅。 元青花成為西亞各國宮廷用具,是包含着政治、宗教、文化、美術、實用等種種因素。而伊兒汗國是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所以在今日伊朗阿德比爾神廟博物館(Ardebil Shrine)是藏傳世元青花最多所在之一,良有以也。 在西亞另一藏元青花最多之處,便是土耳其的托普卡比皇宮博物館 (Topkapi Sarayi Müzesi) 了。但托普卡比皇宮建於1478年,那年是成化十四年,當時宮內的瓷器内有多少件元青花不可考,但托普卡比皇宮於1574年失火,那年是萬曆二年。現在托普卡比皇宮藏的40件元青花和其他中國瓷器,應該是自明朝起,先與鄰國伊朗貿易得來,和後來在國內徵集的。 圖:作者提供(土耳其的托普卡比皇宮藏元青花大盤)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