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喻人凡事尋根究底,有「打爛沙盤紋到璺」之說,可知沙鍋若打破,裂紋必會從頂裂到底,非復修不能再用。古人惜物,家用瓷器打破了,捨不得丟掉,找個鋦匠把它修好,又可用一段時期了。我兒時亦見有鋦匠肩挑工具,上門幹活,但已好幾十年不見了。近年卻在深圳羅湖城見有工匠示範及承接鋦活。
《清明上河圖》中之鋦匠
「鋦瓷」是傳統瓷器修復技術,始於何時,已不可考,唯宋代張擇端之《清明上河圖》中,已將鋦匠行走民間的景象繪入,可以推斷「鋦瓷」至少傳承過千年;唯已失傳半個世紀。八、九年前,台灣歴史博物館大力推廣「鋦瓷」,辦展覽、示範,並於展期酌收工本費,讓參觀者體驗。
鋦瓷藝術品
鋦瓷工藝近年復活
在國內各省雖仍有鋦瓷工匠,唯幅員太大,又乏有心人大力全面推動,暫尚未普及。但台灣卻邀請國內匠人赴台傳藝,培養新一代匠師。其台籍弟子亦技成,開辦了鋦瓷工藝班,再傳技藝。同時有本土陶瓷收藏家,收藏文物之餘,亦研究鋦瓷修復和收藏鋦品。這種氣候和藝術氣氛,使鋦瓷藝術近年又再復活了。
鑲鋦
鋦瓷分粗活、細活;鋦釘有分金、銀、銅、鐵;大小又分豆、米、砂等。鋦瓷工藝要先以用糯米混細灶灰搗成黏劑,塗抹於裂痕處,以繩索固定瓷器陰乾;再用金剛鑽在裂縫兩側拉出鑽點,以手拉鑽鑽出鋦孔,孔內塗上黏劑;然後將事先剪好、打磨好、已退好火,看來好像釘書機碼釘的鋦釘橫跨裂縫,錘緊後用破瓷磨粉或石灰加蛋清調成膘膠,填入鋦釘縫隙,始大功告成。工具很簡單,但是工序卻很複雜;鋦後之器皿,不滲不漏。
平鋦
破瓷修後呈缺陷美
這傳統工藝的原意只不過是節省,本來,只用鋦釘,把瓷器作大略修補,仍能使用,便達到目的了,形態一般比較笨拙,謂之「平鋦」;但現在已發展成一個新的美術專業,採用金、銀、銅等貴金屬原料,鏨刻花纹圖形,鋦釘也不再限於書釘式。
花鋦
所見有用刻成樹枝形的金屬長條掩蓋裂痕,鋦釘亦改用花朵圖形,成品仿似雕刻、鑲嵌多於修補。謂之「花鋦」和「嵌鋦」。亦有藝術家,將破口、毛邊加工掩蓋,全面美藝化了。雖然破鏡重圓,總會留下修補痕跡,但也是另一種美,用不同的藝術創作手法,把破瓷器衍化成一種另類的鑑賞與收藏藝術品;有時這種缺陷美,會把人帶進無限意境。
嵌鋦
香港蘇富比在2012年春拍中,一件明代永樂年間的「青花荔枝綬鳥圖大盤」引人注目,其背後打滿了鋦釘,這件瓷器竟然出人意表,估價港幣5000萬至8000萬港元,結果喊至4200萬元,雖然因無人承價而流拍,但一件破瓷居然天價,確令人震驚。
永樂青花荔枝綬鳥圖大盤鋦釘(背面)
永樂青花荔枝綬鳥圖大盤鋦釘(正面)
圖:由作者提供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