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於十一年 (1872) 九月十五日大婚,納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為后。婚禮實則婚禮早在同治五 (1866) 年已開始籌辦,準備大婚禮所需一切禮節、日程和物品。其中瓷器一項,款式繁多,其中又分婚禮用瓷、皇后大妝奩用瓷。其中又以日用食具器皿為主,例如碗、杯、盤、碟、渣斗、勺、盒、等共148件組成,紋飾均採用「喜」、「囍」、「喜鵲」、「梅花」等吉祥圖案。
同治五年(1866年)景德鎮的御廠復窰,專門為大婚生產。第二年,清宮下旨燒製上萬件瓷器。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造辦處將一批大婚用瓷畫樣發下,規定了器物的釉色、紋樣、器形、種類、件數等等。到了同治八年(1869年),歷時三年,大婚瓷器完成燒造10,072件,可是卻燒造粗糙,朝廷不收貨,責令當時九江關江監督景福照數賠賞,重新燒造;後來在同治九年只做了7,290件瓷器應用。 按《景德鎮陶瓷史稿》載,當日復窰用了十三萬両白銀,但這筆銀子不能算在燒製同治大婚瓷器的直接費用內。實則同治的婚禮費用為1,100両白銀,另燒製大婚瓷,則用了一萬八千両,前後耗時三年燒成,成品共計120桶、7,290件。如果按照同治十年的糧食價格估算,當時一兩白銀的購買力,大約等如港幋350元。當時花了一萬八千多両,折合港幣630多萬,做了7,290件瓷器,平均一件才花了不到港幣900元。因為所燒製都以食器為主,這個造價還算合理。 同治大婚瓷在陶瓷界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瓷器系列, 因為到了今天,除了歷年損毀和流失的以外,這批同治大婚用瓷基本尚有3,019件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這算是單一瓷器系列中保存最多的瓷品了。今天瓷友除可從瓷器可捕捉到帝皇大婚儀式用器外,以148件一套的食具為為引,得知在清代,起碼在晚清時期官窰餐具的標準形式。同治時代的官窰器,以大婚瓷最佳,瓷友都將之作為同治官窰瓷器的標準器。大婚除食具外,也有小量的觀賞瓷,例如現在北京故宮收藏的「百子鬧春大盤」便是其一。 大婚用瓷以紅、黃二色為主,紅者主吉慶,黃者乃帝王之專用色。器皿以食具為主,配色則以彩藍、翠綠、藕粉、鮮紅、象牙、姹紫等色彩繪,並描金寫喜字。瓷器上的紋飾,恪守傳統,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大婚瓷器將瓷器裝飾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例如以蝙蝠代表「鴻福」,以代表「夫妻百年」的蝴蝶、鴛鴦、龍鳳入瓷;又以代表「多子」和「百年好合」的百合、代表「喜上眉梢」的喜鵲和梅花;代表大婚吉慶的「喜」和「囍」作飾。我眼見過的同治大婚用瓷紋飾有「黃地雙喜蝴蝶紋」、「黃地梅鵲紋」、紅地描金雙喜紋」、「紅地雙喜龍鳳紋」、「黃地紅蝠紋」、「喜上梅梢紋」、「黃地喜字紋」、「黃地百蝶紋」等。真個繽紛爭妍,目不暇給。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同治大婚紅地雙喜龍鳳紋碗)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