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瓷友,不乏專門收藏單色釉瓷器的,但多以霽紅、霽藍釉器為主,白釉、黃釉為副,其他色釉又次之,但大多藏品裡綠釉瓷品相對較少。 綠釉是以銅作著色劑,以氧化氣氛燒成,其前身乃是東漢 (25-220 AD) 的低溫陶,所謂低溫陶,就是以含鉛的化合物為助熔劑,經低溫800℃左右燒成的陶製品。當時的坯胎,是以紅或灰陶製成,乾後施釉,一次燒成;釉色以深綠、淺綠或醬色為主。當時的低溫綠陶器,胎質不夠堅硬,不能作為日用器,只能作為墓葬冥器。我嘗見瓷友因為唐三彩是冥器而不藏,但卻不排斥漢陶,其實漢陶亦多是冥器。
低溫鉛釉的發現,可能是秦、漢術士煉丹時,其中含鉛和石英的物質融溶成玻璃狀。把這些物質與砂土、草灰等混合,應用在陶器製作,便是最初的釉了。其實我們今日製陶瓷用的釉,主要原料仍是石英、長石;但若分析其化學成份,則有氧化矽、氧化鉛、氧化鉀、氧化鐵、氧化鈉、氧化鎂、氧化鈣等,與玻璃類似。 在單色釉瓷裡,綠釉可以算是發源最早的單色釉瓷;自東漢迄今,從未斷燒過。而綠瓷釉的基本配方和燒成温度和燒成氣氛,二千年來,只有改進而沒有改變。宋元時期,綠釉已是名貴品種。例如宋代定窰,除燒白定、紫定外,最珍貴的,就是綠定。 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綠釉器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成功的綠釉瓷,都是明、清時期的產品。例如明代正德的孔雀綠,成化的瓜皮綠,嘉靖翠羽綠等。清代對綠釉更癡迷,以康熙時期的郎窰綠、蘋果綠;之後又有孔雀綠、瓜皮綠、秋葵綠、鸚鵡綠、湖水綠、翠龜綠、魚子綠等等因釉色的些微差異,以象形和表徵巧立名目,取悅皇帝的漂亮綠釉瓷。 其中郎窰綠不以象形命名,郎窰綠、蘋果綠都是康熙時期高溫燒製的綠釉,本來郎窰紅才是名品,以銅紅著色,以還原焰1,300℃燒成,但還原氣氛控制不好,銅紅石灰釉便氧化成淺綠色。但若耍克意要燒郎窰綠,仍是用含銅石灰釉,但在1,300℃氧化氣氛燒製才呈現綠色,屬於銅綠釉;成品色淺翠,有玻璃光澤,遍體網紋,叫做「蒼蠅翅」。成品綠中泛黃,碧中隱青。但由於工藝複雜,控制理想效果極為困難,所以成品率低,存世量少,有者則以小件為多。據傳當時郎窰綠已比郎窯紅貴重十倍。 雍正朝時新創一個品種,就是仍用低溫燒製一種淡綠釉,黃中偏綠,稱為「秋葵綠」或「西湖水」,亦即是後來的「松石綠釉」。松石綠釉用綠松石 (Turquoise) 研磨入釉,綠松石屬於磷酸鹽礦物,可與釉融合,其呈色為淡綠中泛微黃,與綠松石色澤相似,故名。後來乾隆最喜以松石綠釉施在本朝瓷器的裡、底,是乾隆官瓷的一大特色。 燒製「秋葵綠」的松石綠釉配方,現在瓷廠仿製,已不用綠松石,改為用硫酸鋇 (Barium sulfate)、碳酸鈣 (Calcium carbonate 即石灰石),和硼酸 (Boric acid) 等工業化工原料配製而成了。其實現在瓷廠生產商業性的綠釉日用或工藝品,已不用銅而改用硒 (Selenium) 作著色劑了,硒有毒,是一種固體非金屬,性質與硫 (Sulfur) 及碲 (Tellurium) 相似。用硒可全程用低温720°C-820°C燒製。特點是釉料可令呈色穩定、又容易擴散流通、色彩附著力強、顏色燒成鮮豔。用硒既節能,又省錢,廢品少,成品率高,更適合商業生產了。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蘋果綠釉碟)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