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近日在關稅戰場打出一個新高度,美國對華產品將徵收高達125%的關稅,中國對美產品也很可能在現已有的84%關稅水平上繼續上揚。情況無疑直接衝擊香港作為轉口貿易樞紐的傳統角色,於是香港在這場「國際貿易大戰」當中該怎樣自處,成為一個充滿議論性的話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先搞清楚一個問題:到底這場關稅大戰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雖然在國際格局中,政商往往密不可分,但孰輕孰重還是應該細細掂量。筆者以為,這場關稅大戰雖在國際貿易層面上開打,但美國真正想爭奪的,卻是制霸全球,對各國予取予求的絕對權力。很明顯,美國發起了一場假商貿之名的政治掠奪,卻遇上了中國的頑強抵抗。
美方在本月8日將對華關稅大幅提升50%至累計達104%,中國在9日宣布反制美方前一天公布的「對等關稅」措施,同樣針對美國產品加徵50%額外關稅。同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宣布向超過75個國家「暫緩對等關稅」90天,期間大幅降低「對等關稅」稅率至10%,惟將會繼續增加對中國商品的關稅至125%,理由是中國「唔跪低」。而我國也已經擺明態度:絕不接受威脅,必將「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因應美國的措施,「對等地」調整關稅。可以預見,雙方仍將圍繞關稅繼續纏鬥。
香港既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也是獨立的關稅地區,國際上認可的自由港地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表示,本港的自由港地位是在「一國兩制」下的其中一個核心競爭優勢,重申特區政府將繼續按照基本法保持自由港地位,香港支持自由貿易的決心和承諾決不動搖。如果,關稅大戰僅僅是一場貿易糾紛,香港重申自由港的角色,這將是利國利港的做法。但如果忽視這場貿易戰的政治屬性,那反將讓國家與特區都陷入被動。
美國此次明確將香港納入關稅清單,實質上是利用香港單獨關稅區的法律空隙,規避直接與中國內地全面開戰的代價。這種精準打擊暴露了自由港地位在單邊主義面前的脆弱性——儘管香港多次向世貿組織(WTO)申訴,但癱瘓的爭端解決機制使其難以獲得實質幫助。
行會成員葉劉淑儀主張香港作為自由港應該「不反制、不報復」,主張保持開放姿態吸引國際資本。現實是,這並非一場制度內的貿易糾紛,當特朗普高舉「美國優先」的大旗,關稅大棒所向之處,根本沒有制度與道理可言,只有臣服或者反抗。
在國際政治角力中,只有勝敗,沒有道理。與其迷信國際自由港,倒不如客觀面對香港眼前的困境,本質其實是「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角力。當自由港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其傳統中立立場還有多少意義?我們常說,「一國兩制」是應對變局的最大優勢,這提示香港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尋找新座標:既保持自由港的制度特色,又借助內地市場縱深突破外部封鎖。
真正的自由港,不應僅是規則接受者,更應是新規則的締造者。當全球貿易秩序面臨重構,香港並不是簡單在關稅戰中選邊站,而是成為國際規則創新的試驗場,用制度紅利對沖關稅壁壘。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2062933/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