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對半導體芯片徵收100%關稅,但只要企業表態願意在美國生產或已經在美國生產,就可豁免。這一舉措看似強硬,實則暗藏玄機,背後是特朗普在面子、利益與政治考量間的複雜博弈。
特朗普以100%關稅為武器,試圖要脅企業加大對美國投資。在與蘋果執行長庫克會面時,他明確表示這一高額關稅適用於「所有進口到美國的芯片和半導體」,不過對於已承諾在美國生產或正處於建廠過程中的公司則網開一面。即便企業只是處於建設階段,考慮到創造就業和建設投入,也能獲得關稅豁免。
從表面看,特朗普的這一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蘋果宣佈將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旨在把更多商品製造轉移回美國,其「美國製造計畫」還涉及玻璃製造商康寧公司、應用材料公司、德州儀器公司等合作夥伴,康寧在肯塔基州工廠專門生產蘋果玻璃,員工數量將增加50%。此前蘋果已計畫未來四年內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此次公告使其在美累計投資承諾達到6000億美元。
台積電也未能置身事外。特朗普宣稱台積電正在向美國投資2000億美元,此前還稱台積電將投資30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打造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廠,儘管台積電未證實特朗普說法,僅稱現行對美投資為1650億美元,但不可否認的是,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對台積電的投資決策產生了影響。此外,三星電子、得州儀器、美光科技以及格羅方德等全球主要大型半導體公司,都已公開承諾擴大在美國的生產,投資額高達數百億美元。
然而,這些投資大部分都是期票,能否落實存在很大變數。對於企業而言,給特朗普打白條並無壞處,卻能馬上獲得關稅豁免。在當前複雜的國際貿易形勢下,企業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包括市場需求變化、技術更新換代、政策穩定性等。因此,企業在做出大規模投資決策時會十分謹慎,不會輕易將大量資金投入到一個專案中。
以台積電為例,雖然特朗普宣稱其有巨額投資計畫,但台積電並未完全確認。企業在投資時會綜合考慮自身的戰略佈局、成本效益、供應鏈穩定性等因素。如果未來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或者美國政策出現調整,企業可能會重新評估投資計畫,甚至取消或推遲投資。
對於特朗普來說,企業的這些期票式投資讓他有了對外宣稱「勝利」的資本。他可以通過宣佈企業的大規模投資計畫,向國內選民展示自己的政策成效,塑造自己「成功總統」的形象,滿足自己的面子和威風。在政治舞臺上,形象和聲譽對於政治人物來說至關重要,特朗普深知這一點,他利用企業的投資承諾來提升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為連任或其他政治目標服務。
如果特朗普未能連任,這些期票式投資可能會面臨落空的風險。新政府可能會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和產業政策進行調整,企業可能會根據新的政策環境重新評估投資計畫。此外,即使特朗普連任,企業在投資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導致投資無法按計畫進行。
例如,企業在美國建廠面臨著高昂的成本,包括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美國的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而且勞動力市場存在一定的技能缺口,企業可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來培訓和招聘合適的員工。此外,美國的環保法規和審批程式也較為複雜,可能會增加企業的建廠成本和時間。
因此,特朗普的芯片關稅政策是一場充滿博弈的棋局。他以關稅為武器,要脅企業加大在美國投資,企業則以期票式投資應對,雙方各取所需。然而,這一政策背後隱藏著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期票能否落實、政策能否達到預期目標,都存在很大的疑問。在國際貿易和政治的複雜舞臺上,特朗普的這場博弈究竟能走多遠,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作者:時事評論員 林暉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