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文革」,即是1966年至1976年間發生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而「文革瓷」,是指在此期間各地瓷廠生產製作帶有文革色彩題材的陶瓷器皿,例如「工農兵」形象、「樣板戲」、「毛主席語錄」等的擺件、日用器、塑像等,均統稱為「文革瓷」。而其中一支專為毛主席燒製的食具,稱為「主席瓷」,雖然距今只不過四十年的光景,但已經被瓷友普遍認同這所謂「最後的官窰」而熱烈追捧。 事沿於1974年初,中央動員湖南、山東、江西歷史上三大名窰所在地為毛主席燒製一套生活用瓷;中央最後選中江西,於是景德鎮自1975年元月起負責燒製,取名為「7501」工程。「主席瓷」的繪畫採用了「紅梅」與「水點桃花」兩種花卉設計,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兩種工藝。
當時參予工程的,就有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姪兒王錫良和另一珠山八友劉雨岑的兒子劉平,就是他把劉雨岑的「水點桃花」應用在「主席瓷」上。當時景德鎮動用所有可動員的人力,從幾十噸瓷土中精選了幾噸最細的。因為當時資源匱乏,釉料除了傳統的鈷藍、銅紅的發色滿意外,其他釉色都有問題,工程人員花了百倍的努力,始研發出稠稀適度,活色生香的粉紅釉料繪畫梅花、桃花。 結果在1975年底完成千餘件「7501」瓷,從中挑選了兩套,每套138件,包括9-15cm碗48件、15-30cm蓋盤40件,1號杯10件、2號杯10件、匙羹10件、佈碟10件,另醋壺、醬油、胡椒筒、牙簽筒、香烟筒、烟灰缸、飯鍋、品鍋、大湯勺、茶葉罐各一件。派專人護送這276件入京,餘則效法古之官窰,皆就地銷毁,不得保留。但不知何故,當時尚有若干陳列品及庫存未銷毀,加上在製作「主席瓷」的過程中,很多樣辦,次品、疵品等,後來都輾轉流傳在外。現在拍賣會上出現的大部份「主席瓷」真品,就是當年流散的,只有極少數是當年為毛主席備用的。據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調查組調查統計,目前存世的 「7501主席用瓷」數量不超過300件 。 藏家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着眼收藏7501,因為收藏目標只限於流落民間的零星散件,因為市場流通數量少而不可再生的緣故,市場一有出現,必被藏友天價搶奪。但不論如何,藏友永遠無法做到的一件事,就是集齊一套138隻。難怪二、三十年前,真品已經每件動輒要人民幣十萬做單價,今日身價更幾乎可媲美清三代官窰瓷器。 其實,「主席瓷」有兩種,其一為上述景德鎮生產的「7501」;另一是來自毛主席家鄉湖南醴陵燒製的第一批「主席用瓷」。醴陵湖南陶瓷研究所成立於1955年,次年國家財政撥款800萬元,在醴陵官立窰場原址上重建了群力瓷廠。這家瓷廠為國家領導人試製的首批產品,是1958年7月2日送往北京中南海的60件茶杯;其中帶花圖案的30件,素白色的30件,杯底全部印有和平鴿標誌以及「湖南醴陵」楷書底款。其實這茶杯是由從前醴陵陶瓷公司設計给民國政府機關使用的「中山筒」茶杯改良的,但當時毛主席使用後表示十分滿意,所以同年8月19日醴陵陶瓷公司又補送60件,其中包含20件畫花茶杯。當時毛主席命名為「勝利杯」 。瓷廠先後製作過松樹、紅梅、月季、芙蓉等花卉圖案的「勝利杯」,杯蓋也分別有圓頂和小棗頂等幾種。湖南醴陵群力瓷廠後來還燒製過帶編號的勝利杯。從1958年到1976年,毛主席一直在使用醴陵生產的「勝利杯」,對它是情有獨鍾,是真正的「主席日用瓷杯」。 從1958年到1974年之間,湖南醴陵窰先後為毛主席研製燒造各種瓷器達數十次之多,當時採用的是國家制專用瓷泥土的“洪江泥”。這種泥土只湖南洪江僅有,現已被國家封存。繪畫以紅月季、紅芙蓉、紅秋菊、紅臘梅代表春夏秋冬。當時群力瓷廠燒造的“毛主席專用瓷”成品近2萬件,但只將精品上繳,除了參與制作中的少數幾個人發一件次品作紀念外,餘下的瓷碗當時就全部銷毀。毛主席去世後,這批用瓷與他晚年的生活遺物全部保存在北京豐澤園。1990年,毛主席生前用過的這批醴陵「主席用瓷」連同其它生活遺物被運回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被「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永久珍藏。另有部分現被作為歷史文物,由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南海豐澤園收藏,據聞流落民間的不足200件,可謂彌足珍貴。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主席瓷釉下彩梅花蓋碗)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