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瓷友的話題都離不開北京保利以人民幣 2.6 億成交的一隻「乾隆御製洋彩有鳳來儀轉心瓶」。有關此瓶的資料,網上已有,我不抄錄了。但網上的介紹和評論文章內容有關轉心瓶的工藝和解構部份,似乎都不及我以前談交泰瓶和轉心瓶的舊文清楚和透徹。但從這隻轉心瓶,卻不由令我聯想起去年才被台北故宮升格為國寶,現藏於該館的「乾隆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
合北故宮藏乾隆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正面及X光透視圖
本來以轉心瓶的燒造難度,甚難成對,唯當日乾隆御批中有「嗣後按節進十數件,俱要成對,如不能成對,即將各樣燒造」之囑,意思是要款式多些,最好成對,倘若不成,單隻也可以」。因為傳世的轉心瓶,泰半收藏於台北故宮,從台北故宮館藏,可以印證御旨的遵行。
以此「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為例,此瓶高23.5公分、口徑5.3公分、足徑8.4公分,編號故瓷17646N000000000。但台北故宮又藏有與此瓶一模一樣的另一隻登記名稱為「清乾隆洋彩青地金花魚遊春水瓶」,又名「清乾隆八年磁胎洋彩青地金花魚遊春水瓶」的轉心瓶; 編號為故瓷017495N000000000,高23.5公分、口徑5.4公分、底徑8.4公分。此瓶在唐英上呈瓷器的奏摺中亦有提及,其中的「洋彩魚游春水瓶一對」,應該就是此對繪了游魚的轉心瓶了。 與此同時,北京故宮也藏一隻形制與此無異的「乾隆青花粉彩鏤空魚藻紋轉心瓶」,不同者為外瓶以青花裝飾而已。
台北故宮藏乾隆八年磁胎洋彩青地金花魚遊春水瓶 及北京故宮藏乾隆青花粉彩鏤空魚藻紋轉心瓶
其實轉心套瓶的結構十分簡單,而工藝亦不複雜,以當時的生產設備、條件和原料,相對現代陶瓷生產而言,最困難的在於控制外瓶與內膽瓷胎的燒造成品收縮比例系數,因此而引致各組件之間的角度、位置、卡槽、榫卯等不能嚴縫配合相套,遂成廢品。單一部件往往需要無數規格微調的後備組件對應,當時製作的運氣可能遠比技術重要。
所以乾隆八年期間生產的轉心瓶,可以視為經過無數實驗、失誤和失敗之後的成功產品,從而進入以後更複雜、更準繩技術活的過渡期。乾隆八年燒製的轉心瓶都在四十公分以下,迄乾隆十八年 (1753),唐英開始承旨生產結構更複雜的轉心瓶,而尺寸亦增大至七十公分以上,其精密和複雜的程度甚至具備半機械操作的活動人物機巧,這些從前我和瓷友都談過,不重覆了。
乾隆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解構圖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保利拍品乾隆御製洋彩有鳳來儀轉心瓶通景)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