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 (1743) 時唐英上奏曰:「(略) 奴才又新擬得夾層玲瓏交泰等瓶共九種,謹恭摺送京呈進。(略) 工料不無過費,故未敢多造。伏祈皇上教導改正,以便欽遵,再行成對燒造。」
本來御窯廠產品,出廠以「對」為單位,此次淪為單隻者,「工料過費」只是表面原因,皇家工廠,一向不惜工本,但從生產角度看,肯定其中因為技術問題而引致的淘汰率太高,無法於瓷器大運赴京之前補足各種款式的缺配成對。
乾隆當時的回覆說:「不必照隨常瓷器一樣多燒,嗣後按節進十數件,俱要成對,如不能成對,即將各樣燒造。欽此」。看來乾隆對此也理解和接受。
乾隆洋彩錦上添花套瓶三款
台北故宮藏 (左) 台北故宮藏 (中) 北京故宮藏 (右)
所謂「夾層玲瓏交泰瓶」,「夾層」者,即內外兩層相套的結構組合;而「玲瓏」者,則是指鏤空技法;至於「交泰」,則以《易經》「天地交泰」之句,表示瓷器外壁上下交錯,如意雲紋,或稱「丁字紋」互相咬合。
有關「交泰瓶」和「轉心瓶」之成型工藝、製作技巧、技術困難,與及轉心瓶的解構,筆者曾在《交泰瓶》和再《談乾隆轉心瓶》詳細解釋過了。舊文太長,此處不重覆引述了。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藏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南宋官窯青瓷鏤孔套瓶
除「交泰」瓶因為燒造技術特殊,可以作獨立品種外,「夾層」、「玲瓏」和「交泰」三種技法,經常單獨或交互出現在一件作品上。尤其是以「夾層」和「玲瓏」為最。從這個觀點看,「夾層」加「玲瓏」瓶,豈不是等同明、清兩代的「鏤空套瓶」嗎?尤其乾隆一朝大量燒製,看多反而忽略了。
參看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藏的一隻老虎洞窯遺址出土的鏤孔套瓶,此瓶高21.2、口5.8、底7.5cm。深灰胎,灰青乳濁釉,瓶內置膽式套瓶,腹刻蓮紋,中間以鏤孔纏枝花卉相連。此鏤孔套瓶的形制,元、明、清三代都有仿燒。
乾隆好新慕古,在責成御窯廠仿製前朝此類青釉鏤空套瓶之餘,也開發大量洋彩鏤空套瓶,也就是「交泰瓶」、「轉心瓶」的簡易版,唐英開發轉心瓶的靈感大概自此始觸發。迄乾隆八年,皇帝一鎚定音,君、臣二人才走火入魔,創造了陶瓷藝術與人力智慧結合的最高峰。
歷代鏤空套瓶三款
保利拍品元代龍泉窯 (左) 嘉德怕品明代龍泉窯 (中) 保利拍品清乾隆粉青釉 (右)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