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瓷友分享一篇網上談仿製琺瑯彩瓷的文章,說在乾隆二十年前後,瓷胎琺瑯彩及瓷胎洋彩的生產根本上以景德鎮為主;琺瑯彩的製作技藝在景德鎮高級民窯中已不是機密,而仿前朝的一些稀世珍品也算不上犯法。意思大概是琺瑯彩瓷仿品在乾隆二十年之後就有了。
我以前在拙文中有和瓷友提及過在雍正年間督陶官年希堯仼內,景德鎮已開始燒製小量琺瑯彩瓷了。而圓明園琺瑯作在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十月十三日解散之後,所有瓷胎畫琺瑯才盡歸景德鎮負責生產。在乾隆一朝 (1736-1795) 內,宮內小窯和景德鎮御窯廠同時生產琺瑯彩和洋彩瓷。景德鎮燒製的,稱為洋彩,實則也是琺瑯彩。
大清乾隆年製款大洋彩花卉紋瓶三款
其實以景德鎮而言,自康熙年間,在「官役」和「官搭民燒」制度下,生產技術和繪畫技法二者,本來就已經不是秘密了。分別只在於官窯器的造型、設計、畫稿、生產細則都由宮內提供,御窯廠的物料供應亦不惜工本,從來不缺。一種是國家行為,一種是私人商業行為,二者截然不同。官窯所有設計圖樣並不對外公開,民窯根本無從得知。製成品也是皇家專利品,全部上繳,民窯又如何得見?更遑論抄襲仿製了。其中讓有意仿製琺瑯彩的民窯最頭痛的,可能就是完全無法取得琺瑯彩釉料的供應。沒有彩料,「瓷胎畫琺瑯」基本上就無法成事。
文章作者言之鑿鑿,說乾隆時代民窯仿製的琺瑯彩瓷,就是「古月軒瓷」。如果這位作者所言屬實,那就怪不得某國際拍行標榜它的一件古月軒瓷拍品是乾隆本朝之物,並拍出天價。若如拍行所言,古月軒是乾隆本朝之物是事實的話,那拍出天價的瓷器,豈不是只是一件景德鎮高檔民窯仿品而已? 內中乾坤,還請瓷友仔細思量。
而事實上在乾隆以後歷朝的傳世官窯器中,琺瑯彩瓷也不多見,民窯更不用說了。迄由清入民國,已無御窯廠,皇權沒落,其工藝技術由民窯承傳是自然現象。1916 年郭葆昌代袁世凱燒製居仁堂瓷器時,便有不少琺瑯彩瓷品。
乾隆磁胎畫琺瑯瓶三款
後來社會動蕩,大量宮中舊藏流失,其中包括乾隆時期的「瓷胎畫琺瑯」器在內。我讀陳重遠先生的著作,當時便有瓷器業者到古物陳列所,就是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參觀、繪圖、摸索研究。又有利用清代舊瓷胎,以「後掛彩」方式精工仿燒,當時其中佼佼者,有北京前門大街的德泰祥和天津鍋店街的同泰祥細瓷店。而施德之的「古月軒名瓷」亦在1930年推出。愚見認為真正仿燒琺瑯彩瓷,實在始於民初。
有瓷友又認為仿燒琺瑯彩瓷的第二波,應在50年代新中國成立後,但我參看傳世的「567」創匯瓷,並不見真正的琺瑯彩瓷,應是當時沒有這個市場需求。迄二十世紀90年代末期,國、內外大、小拍場相繼出現天價琺瑯彩瓷拍品,才引發高仿琺瑯彩瓷的第二波。
台北故宮藏乾隆洋彩紅地開光四季山水碗二款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乾隆洋彩月白地錦上添花開光籃花圖茶碗)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