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是清末民初御窰廠停燒以後,流落民間的陶瓷藝術家組織,當時的名稱叫做「月圓會」,每月望日一聚,以瓷、畫會友。「珠山八友」實則不只八人,是一共十個,即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徐仲南及田鶴仙。「珠山八友」曾製作大量陳設及日用瓷品,如瓶、罐、文房等,但最為人稱頌者,唯瓷板畫矣。「珠山八友」在陶瓷史上雖然是一個時期的瓷器代表,但從美術角度看,「珠山八友」又更似是一個畫派或藝術流派,就像「楊州八怪」一樣。
[caption id="attachment_102108" align="aligncenter" width="445"] 高奇峰、潘冷殘、陳樹人「冷月棲篁」圖盤[/caption]
這種「以瓷入畫、以瓷為紙」的另類美術陶瓷,又確實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嶺南畫派。嶺南畫派門下的高劍父與陳樹人,除是畫家外,又懂製瓷技術,曾在廣州設立陶瓷學校,又辦過美術瓷廠和中華瓷業公司,並親手繪製彩瓷工藝品,顯示了藝術救國的抱負。他們的作品,今日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以及廣東民間工藝館、香港藝術館等都可以欣賞到。
[caption id="attachment_102109" align="aligncenter" width="698"] 趙少昂草蟲圖盤(左)、黃永玉荷花圖盤(右)[/caption]
後來嶺南畫派大師如趙少昂、楊善深等,在其老師高劍父的影響下,亦曾創作過不少瓷繪作品。一些廣彩藝人如司徒洪等,也曾師從黎雄才、梁占峰、黎葛民等嶺南派畫家,將中國畫的技法運用到廣彩上。畫家一方面參與廣彩製作,另方面用另一個形式表達藝術胸懷,豐富了瓷器和繪畫的藝術樣式。現代畫家黃永玉,也在湖南醴陵燒製青花瓷和各種彩瓷畫作;可以大膽假設也是珠山八友給後來的藝術家啟示和靈感。
在明清以前,陶瓷工匠是僱員身份,僱主又是天下第一人,瓷匠的身份是既是沒有自主的奴才,也談不上把負和發展自我創作性。但珠山八友卻展示了瓷匠也有文化,也有藝術細胞,同時亦具備創作的條件,也學習士大夫的雅集形式,展示共同的志趣和胸懷。珠山八友的瓷板畫,各有特色,唯對後世最具影響力的,有王大凡和刘雨岑二人,破前人方框,成來者規範,值得一談。
[caption id="attachment_102110" align="aligncenter" width="680"] 王大凡落地粉彩畫高祖斬蛇[/caption]
「珠山八友」在彩瓷上的創新和影響,在於創立了「新粉彩」瓷藝;事緣乃王大凡在淺絳彩的基礎上,研究出「落地粉彩」畫法,即畫粉彩不按傳統,先用「玻璃白」打底,再在其中洗開顏料,卻反其道而行,直接將色料填繪在瓷胎上,再罩玻璃料,簡化了工藝,也讓珠山八友的畫,感覺清新。
[caption id="attachment_102111"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24"] 劉雨岑水點桃花畫花鳥[/caption]
而劉雨岑,他懂畫又懂製瓷,亦擅粉彩花鳥,他憑知識、技術創立了「水點桃花」畫法,即用含有色料的水筆,依次點染在相應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換句話說,即用傳統粉彩畫法,上了玻璃白,但都不上釉料洗開,改用水料渲染,如此既有傳統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韻味。
王大凡和劉雨岑二人催化了俏妍清麗的「新粉彩」。這些作於瓷板上的畫,汲取了中國畫的營養,繪山水則秀逸,繪人物則傳神,繪翎毛走獸則栩栩如生。其筆法、韻味、色彩和同時代的「海上畫派」的作品異曲同工;也與後來的「嶺南畫派」分庭抗禮。
[caption id="attachment_102112"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2"] 7501「水點桃花」瓷[/caption]
20世紀50年代末期,劉雨岑給輕工部陶瓷研究所附屬工廠設計的「水點桃花」餐具,成為釣魚臺國賓館接待外國元首的用瓷。1969年劉雨岑辭世後,其子劉平於1975年亦以釉上「水點桃花」技法設計了著名的「7501」瓷,這套「最後的官窰」,蜚聲國際,被海內外收藏家爭相收藏,也算是「珠山八友」的遺澤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102113" align="aligncenter" width="692"] 珠山八友部份用印[/caption]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珠山八友瓷板畫)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