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的正式名稱,其實出自法文「Faïence」,法語讀音為「 fajɑ̃s」,讀音近「珐瑯」,也就是「彩釉」的意思。此名稱由十五世紀就使用了,歐洲至今仍稱中世紀「陶胎畫琺瑯」或早期「琺瑯彩軟瓷」為「Faïence」。最初在康熙時期由耶穌會教士進獻的「畫琺瑯」實物,便是 Faïence 此物。至於當時的「法瑯」、「法蘭」、或甚至當時康熙親自硃批正名的「法琅」;其實都是「Faïence」的洋名對照譯音。此乃「琺瑯」此音譯名稱的正確由來。
琺瑯的前世今生,筆者在《琺瑯彩名稱及源流考》已有考證,業已徹底推翻了坊間流傳之五種訛以地名作琺瑯音譯名稱出處的謬誤,以及不合時序、地域、歷史的琺瑯彩溯源推算。論點蒙陶瓷界學友認同並不棄引用;該文頗長,在此不贅了。唯敝人在此呼籲研究琺瑯彩的瓷友,勿再沿用坊間不準確的舊論了,無論舊論的作者是任何身份的專家學者,也敵不過真理,皆要棄用。
台北故宮藏康熙宜興胎畫琺瑯四季花卉蓋碗
自從康熙成功研發了琺瑯彩,已不再希罕西洋的「Faïence」了。因為中國琺瑯彩此物異常矜貴,除了偶一為之的賞賜王公大臣外,全部皇帝自留獨賞。世上各式中外人等,那得幾回聞?更不要說見實物了。自此西洋人和中國人分別發展 Faïence 和琺瑯彩瓷,互不相干,各自表述。外國人後來研究中國陶瓷時,雖然知道中國有畫琺瑯彩瓷器,但卻不知其正式的中國名字。
「琺瑯」英語為「 Enamal」,意即「釉塗層」,所以從前也有瓷友把琺瑯彩直譯為「Enamal Colour」的。「 Enamal」此字源自拉丁文「玻璃」之意,與琺瑯彩料煉製的原料有關。「玻璃畫琺瑯」,從前叫「 Enameled glass, 」; 「瓷胎畫琺瑯」工藝則叫 「Overglaze enameling」。至於國外稱「琺瑯嵌」或「掐絲琺瑯器」,則稱之為「Cloisonné」,法語為「裹釉」之意。
玻璃胎畫琺瑯瓶二款 = 北京故宮藏乾隆 (左) 及台北故宮藏康熙 (右)
因為琺瑯彩以金紅釉為主,所以當時法國人便稱之為「紅色系列 Famille rose」。此名稱其實是法國陶瓷藝術史學家、收藏家阿爾拔•積馬 (Albert Jacquemart 1808-1875) 在1862年 (即同治元年) 在他的著作 《陶瓷史》(Histoire de la céramique) 內提出的。相對「紅色系列」,他也提出「綠色系列 Famille verte」 來命名「五彩」。
用「Famille rose」此洋名來稱叫琺瑯彩,到了民國還在使用,例如台北故宮的器物說明、英文刊物、國外展覽介紹等。但阿爾拔•積馬這種把清代瓷器分類的方法碓有不足之處,因為「Famille rose」此名稱,雖然說是指「琺瑯彩」,但同時也涵蓋其他「紅色系列」的瓷品,例如康熙時代開發的「粉彩」、乾隆時期的「洋彩」等等。而「Famille verte 綠色系列」指「五彩」,但「素三彩」卻又同時被納入「綠色系列」中,為真有點不明所以。所以過去幾十年,中、外瓷友交流,談到琺瑯彩時,往往在「Famille rose」和「Overglaze enameling」之餘,尚要夾敘夾述,方能理解。
台北故宮藏康熙銅胎畫琺瑯方盤 (左) 及銅胎畫琺瑯花果盒 (右)
阿爾拔•積馬先生最初提出「紅色、綠色系列」此學名,是為著方便分類研究,但最終卻製造了混淆,反而引起不便。中、外瓷友、學人皆無所適從,所以近年各式瓷器釉彩的英文名稱,都分別以中文音譯作標準了。例如琺瑯彩作「Falangcai」、粉彩為「Fencai」、軟彩是「Ruancai」、洋彩乃「Yangcai」、鬥彩是「Doucai」;五彩和素三彩分別是「 Wucai」和「Susancai」;非常直接了當,中國瓷友人人熟悉。但每個釉彩音譯名稱的尾音都是「cai 」,又令不黯中文的外國瓷友茫無頭緒,結果又要夾敘夾述,方能理解。
北京故宮藏雍正黃地瓷胎畫琺瑯彩桃花紋杯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北京故宮藏乾隆黃地瓷胎琺瑯彩開光嬰戲紋瓶)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