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清代官瓷燒製數量小計》一文和瓷友談過清代御窯廠在雍正時期每年燒造圓器16,000餘件和琢器 2,000餘件,(如此說來,雍正在位十二年,一朝所燒瓷器豈不是約有十餘廿萬件之譜?) 。乾隆一朝燒造瓷器共501,040件,嘉慶87,360件、道光134,225件、咸豐5,653件 (但咸豐此數字已不準確了,因為筆者後來在《咸豐御用瓷燒造始末》一文做過考證,御窯廠在咸豐五年已停窯,咸豐一朝前四年內實際共燒製了7,633件各式瓷器。) 、同治 46,286件、光緒153,424件、宣統10,660件。順治、康熙二朝官瓷燒製數量我手上未有實數,但由雍正至宣統八朝,上邀入京的正品和備用瓷器數量,應不少於一百一十萬件。
北京故宮藏雍正紅地開光片琺瑯彩碗
每朝每年燒製瓷器的多寡,與該朝之御窯經費有密切關係。康熙時期御窯廠燒造經費基本上由地方吸收,雖然也有動用藩庫正項錢糧,但正確費用難以算清;但如以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做標準,每年用銀9,000兩。雍正則每年8,000両;乾隆一、二年時,每年仍支8,000両,後調至基本10,000両;嘉慶四年以前仍屬乾隆太上皇期間,經費應仍維持基本10,000両不變,但嘉慶四年以後,即減半至5,000両,迄嘉慶十一年,再遞減一半至2,500両,並且只燒圓器,到嘉慶十六年圓、琢器停燒。道光一年2,000両;至於咸豐一朝的燒造經費,很多瓷友根據坊間文字,都認為在1,600至2,000両之間,但實際上是10,000両,因為咸豐三年,九江監督義泰呈文內務府:「九江關每年例於盈餘項下提存銀一萬兩,燒造琢、圓器一千數百件..... 」,是以為據。
北京故宮藏乾隆單色釉瓶二款
至於同治,御窯經費很驚人,因為復窰用了130,000両白銀;同治二年花500両,起解當年咸豐因戰亂不能大運的貯倉瓷器入京;同治九年又燒製大婚瓷7,290件,用了18,000両。及至光緒年間,慈禧五十大壽時,燒製瓷器用了白銀15,000両;六十大壽,頭批瓷器耗銀89,900両,次批用了31,200両,合共121,100両;光緒三十年 (1904),慈禧七十大壽時,燒製瓷器又耗銀38,500両。但這幾筆加起來高達三十二餘萬両的款子,屬非經常性特別撥款,不能算在御窯廠年度營運經費項下。因為同、光、宣三朝之御窯廠正式運作經費資料不全,無法掌握經費實數,但因應當時國情,個人估計會以2,000両做基數。
北京故宮藏 (左) 及大都會藏 (右) 嘉慶粉彩茶盅二款
我從前在《皇帝賣瓷器》一文和瓷友談到,唐英在乾隆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接到造辦處指示:「嗣後腳貨,不必來京,即在本處變價」。有關當時在景德鎮就地變價的詳情和機制,與及乾隆時期的變價狀況,前已有交待,不贅了。但除了在景德鎮就地變價外,按《乾隆四十四年金簡奏摺》,乾隆二十三年六月,乾隆曾下旨,將8,511件瓷器於崇文門變價。而在乾隆十六、二十三、三十五年,亦曾變價琢器5,100件及圓器117,668件。又按《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初八日江西九江關監督伊齡阿奏摺》:「乾隆三十七年,在景德鎮變賣瓷器得銀1,291両1錢6分3厘」;可推測當時售價低於成本甚甚。
道光粉彩茶杯
至於嘉慶時期的變價活動,據載有若干起。其一:按《嘉慶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總管內務府奏摺》:「將廣儲司六庫久儲物品可酌量售變」。擬招商變價物件包括「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連無款粗瓷器198,336件」,合共390,261件。
其二:《嘉慶十二年二月初九日總管內務府奏摺》載當年內務府奉旨將庫存十萬件瓷器內變價:「隨傳集各商人等赴庫逐款看視,所出價銀多寡不一,唯商人喬文郁願出價銀4311両9錢1分2厘,與崇文門經紀所估價銀有盈」。
咸豐綠龍紋碟
其三:《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初七總管內務府奏摺》:「瓷庫現存圓、琢瓷器329,350件.........招商售變圓、琢瓷器15萬件.........招商認買先將價銀交納廣儲司銀庫後再赴各庫領取物件」。
其四:《嘉慶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總管內務府奏摺》:「按上次售變價招商認買,唯商人李賡揚投遞認呈,情願出價銀14,487両2錢5分。其中尊262件、瓶4,381件、罐925件、碗80,504件...... 。」
從上面數字粗略看,光在乾、嘉二朝經皇帝之手出售的宮中藏瓷,已超過六十五萬件,數量不可謂不驚人。
同治粉彩堆塑六方瓶 (左) 及光緒粉彩喜上梅梢膽瓶 (右)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康熙五彩將軍罐)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