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紅釉漫談之抹紅

2020.11.14 23:00 生活 黃艾

前些時談紅釉配方,談及紅釉的色域很廣,所有發色之變化都基於窯溫和還原時間之拿捏,些微差異便會導致不同的變化和效果。

民初廣州番禺人許之衡 (字守白,1877-1935) 之《飲流齋說瓷》中關於紅色的色域,說有:「祭紅、霽紅、積紅、醉紅、雞紅、寶石紅、朱紅、大紅、鮮紅、抹紅、珊瑚、胭脂水、胭脂紅、粉紅、美人祭、豇豆紅、桃花浪、桃花片、海棠紅、娃娃臉、美人臉、楊妃色、棗紅、橘紅、礬紅、翻紅. 、肉紅、羊、豬肝、萍果青、萍果綠。」

《飲流齋說瓷》及《古玩指南》扉頁

而同時期的東北收藏家趙汝珍,在所撰之《古玩指南》裡有關紅色色域亦有相同記述,其文字百分九九與《飲流齋說瓷》無異。我不浪費篇幅重複寫一遍了。但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版,而趙汝珍的《古玩指南》則於1942年出版,1943年三月又出版《古玩指南續編》。當時許之衡已謝世多年了。所以有關色域的這段原始文字應該出自《飲流齋說瓷》。

兩位瓷家的文字帶給後學瓷友對紅色無限的感悟遐思和想像。當然其中「萍果青」和「萍果綠」,瓷友都知道是銅紅釉氧化之異變,但仍屬紅釉色域範疇。唯「抹紅」、「礬紅」、「翻紅」三個名稱,作為色域名稱,筆者卻不敢苟同,因為都屬於色釉工藝。

北京故宮藏乾隆抹紅纏枝蓮紋碗

尤其只是「翻紅」一詞,在成書於光緒三十二年 (1906) 由寂園叟撰寫、上海朝記書莊石印出版的《陶雅》有云:「翻紅乃礬紅之訛,瓷無專書,市儈以音相呼而已。」《陶雅》成書遠遠早於《飲流齋說瓷》及《古玩指南》,但奇怪為何民國時期的許之衡和趙汝珍仍以「市儈音」相呼「翻紅」?並且在自己書中不但沒有更正,反而將「礬紅」、「翻紅」並列為兩個不同色種。瓷友讀時宜明察,「翻紅」、「礬紅」是互相重覆了,而且不是顏色名稱。書中的「抹紅」和「礬紅」,都屬工藝科。「礬紅」是製釉工藝,而「抹紅」是施釉工藝。

礬紅是以氧化鐵(FeO)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又稱低溫鐵紅。它是以青礬 (Copperas)為基本原料,又叫綠礬,係礬 (Alum) 之一種,即硫酸亞鐵 (Iron (II) sulfate) ;我國傳統上用作治瘡藥及染料。

礬紅抹紅雍正牡丹紋貫耳瓶 (左) 乾隆葫蘆瓶 (中) 民國觀音瓶 (右)

按清藍浦《景德鎮陶錄》所載,景德鎮礬紅釉配方為「用青礬煉紅加鉛粉、廣膠合成。」所謂煉紅,即煆燒分解,故稱「礬紅」,又叫「生紅」。當時是以14%生紅和86%鉛粉作助熔劑配製而成。礬紅釉最大特點是呈色穩定,燒成溫度一般為 900℃左右;若溫度過高或燒成時間過長,則會使部分氧化鐵滲入胎、釉之中,使紅釉的色調閃黃。

「抹紅」是施礬紅釉工藝之一種,始於明代,於清康熙時期發展最為成熟,迄晚清、民國,抹紅瓷器更為普遍。礬紅器主要之施釉工藝,有「描紅」、「抹紅」、「吹紅」三大類。顧名思義,「描紅」就是以細筆點線寫畫,多用於需精描細繪的瓷品。「吹紅」就是「吹釉」,以細紗蒙竹管蘸釉漿,以口吹釉於坯面,形成一層厚度均勻的釉,多用於滿地單色釉的瓷品。而所謂「抹紅」,其實即是「抹釉」,或「刷釉」技法。多用於需保留局部有色釉面,又需留空間繪畫或寫詩文的瓷品,雖然大幅著色處釉層不均勻,但需結合「吹紅」與「描紅」技法的瓷器,又的確要使用「抹紅」法才能完成的。

道光礬紅抹紅留白竹葉紋碗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北京故宮藏雍正抹紅蝶戀花蓋盒)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