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羅漢,就是阿羅漢 (Arhat) 的簡稱,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地位僅次於菩薩。唐代玄奘法師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中說佛陀涅槃時,令十六位大阿羅漢,自延壽量,常住世間,遊化說法,作眾生福田。是為「十六羅漢」。迄唐玄奘法師取西經後,民間喜將玄奘法師與降服龍王取回佛經之迦葉波尊者加入,遂成十八羅漢的雛形。羅漢的形象,通常是以僧人身份出現。
河北定州市博物館藏北宋定窯白釉貼塑十八羅漢爐
十八羅漢之說,始於五代,可能因為我國民間認為十八乃「九九重陽」大吉之數,所以有所謂「十八變」、「十八路諸侯」、「十八般武藝」、「十八學士」、「十八層地獄」、「十八銅人」等等,也就約定俗成了。而瓷器上開始出現十八羅漢紋飾,唐末、五代就有了,但以明代嘉靖、萬曆時期較為多見。迄清代,瓷器上的羅漢形象更為常見,且融入了民間信仰和世俗化的成分,吉祥意味漸濃。
唯佛經及佛教著述,例如西元二世紀時獅子國 (即今斯里蘭卡) 之慶友尊者所者之《法住記》仍只記述十六羅漢。這部書由玄奘法師譯出之後,十六羅漢便普遍受到我國佛教徒的尊敬。
康熙 (左) 乾隆 (中) 民國 (右) 十八羅漢瓶
迄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宮廷師丁觀鵬奉旨繪畫之《釋迦及十六尊者像》,仍只有佛祖及十六羅漢畫像共十七幀;乾隆題跋曰:「西域但有十六之號而無十八,釋迦佛涅槃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阿羅漢,令其護持,自當以十六為正,令丁觀鵬寫十六應真像成,朕亦為之贊。」
按成書於乾隆五十八年 (1793) 之《秘殿珠林續編》載,經三世章嘉活佛呼圖克圖 (Changkya Khutukhtu) 考定。乾隆題頌最後兩位羅漢為「降龍」與及「伏虎」二位羅漢。既是乾隆欽定,自此十八羅漢便遂成定例。歷來瓷器上的紋飾,不論繪十六抑或十八,民間習慣上通稱十八羅漢。
咸豐 (左) 同治 (右) 十八羅漢碗
十八羅漢的尊號,分別是:坐鹿羅漢賓度羅跋囉惰闍(Pindola-bharadvaja)、歡喜羅漢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惰闍(Kanaka-bharadvaja)、托塔羅漢蘇頻陀(Suvinda)、靜坐羅漢諾距羅(Nakula)、過江羅漢跋陀羅(Bhadra)一說為達摩、騎象羅漢 (又稱拂塵羅漢) 迦理迦(Karika)、笑獅羅漢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開心羅漢戍博迦(Svaka)、探手羅漢半托迦(Panthaka)、沉思羅漢羅怙羅(Rahula)為釋迦牟尼佛之子、挖耳羅漢那伽犀那(Nagasena)、布袋羅漢因揭陀(Ingata)、芭蕉羅漢伐那婆斯(Vanavasin)、長眉羅漢阿氏多(Ajita)、看門羅漢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降龍羅漢迦葉波尊者(Kasyapa或稱迦葉尊者)、伏虎羅漢梅呾利耶尊者(Maitreya或稱彌勒尊者,一說為玄奘)。
探耳羅漢及開心羅漢石灣公仔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乾隆粉彩雕瓷十八羅漢圖鼻煙壺)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