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基本素材,就是以黏土 (Clay) 為骨,罩上一層光釉 (Glaze) 為衣。簡單地說,光釉其實就像在器皿上罩上一層玻璃。這種玻璃質,透明無孔,具有不透水、不透氣、耐侵蝕等特性。所以光釉的作用,就是減低,甚至杜絕器皿的滲水性,同時增加胚體強度。
這種玻璃的成分,在長石和石英裡就有了。我們今天做陶瓷,很少會自設研磨工場,大多用現成的矽砂 (Silica Sand) 作光釉原料之一。矽砂是含高成分二氧化矽 (SiO2) 的石英砂總稱,經水洗後分離成粘土和水洗矽砂。塊狀矽石、砂岩、石英片岩等,經人工粉碎篩分後成為人工矽砂。矽砂呈顆粒狀,白色至無色透明,含鐵分雜質時,會呈淡褐色。
矽砂和各種石英砂
如果把矽砂加熱到 1800℃左右,會熔化成膏狀,快速冷卻就成石英玻璃。加入10 至20%的氧化鉛、硼砂 (Borax)、含鉀和鈉等化合物的熔劑 (Flux) ,則可降低矽砂的熔化溫度至 1000 ℃至1300 ℃,再配以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鋅或氧化鋁等穩定劑,即可應用。
陶瓷玻璃釉和居家用的玻璃品,主要不同在於高溫熔融時的流動性。陶瓷釉在窯內熔融時,必須保持一定的黏度,否則熔融了的釉膏,會往下流動,把器皿和底板黏住。因為想熔化的釉膏既黏稠,又可以掛在胚體上,所以在光釉配方中使加入穩定劑了。
台北故宮藏其中兩款乳濁釉代表作
北宋汝窯紙槌瓶 (左) 及道光爐鈞釉乳濁釉瓶 (右)
將矽砂和熔劑、穩定劑等加水混合磨細,就是釉漿。但熔劑類大多是可溶於水的鹽類,不適宜直接用作原料,所以便採用長石代替。長石類礦物是火山熔岩,含大量二氧化矽,是燒成玻璃質的天然釉藥。而且長石在 1150℃就會開始熔融,正符合燒窯的溫度條件,因此常用在的光釉配方,大多是以50%的長石為基礎。
適合1280 ℃窯溫的基本釉配方,其物料含量主要包括 長石 、 石英、 石灰石 、 高嶺土和滑石等。通過調整配方,可以達到乳濁、開片、緞光、啞光等不同效果。單以 光釉透明效果而言,以長石50%做基礎,如果要製作一個透明有光澤的玻璃釉,一般是加10%鈣,10%黏土,30%石英。如果是不透明的,鈣便要調整到20-25%,而石英15-20%了。若是啞光的話,鈣便要調整到30-35%,而石英則5-10%了,土則仍保持在10%。
北京故宮藏兩款經典宋代冰裂釉
官窯弦紋瓶 (左) 及哥窯弦紋瓶 (右)
在釉中摻入約10%的黏土,作用是要讓釉漿有點黏性,施釉時易於黏在胚體上。因為長石本身已含足夠的氧化鋁了,所以配方中很少單獨加入氧化鋁來提高其黏稠性的,更何況氧化鋁熔點高,不容易熔於釉中。
釉藥在窯爐內,要經歷多項化學與物理變化,才能成為玻璃質的釉面。一般而言,當窯溫到100-120℃時,水分會蒸發;400-900℃時,碳酸鹽類便會分解出二氧化碳;達900-1100℃時,矽酸鎂、矽酸鈣便生成;1100-1300℃時,矽酸鹽及長石熔融,遂成玻璃質。
現代啞光釉陶瓷餐具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透明釉一例)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