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和瓷友談過高足杯,文章發表後,有瓷友便和我分享他珍藏的一隻有寬口沿的高足杯,並提出疑問,在實際生活上,如何應用到寬沿高足杯?
我欣賞了瓷友的藏品,告訴他此器造型雖與高足杯相近,但實際上是隻「行爐」,是從古代佛事香爐衍化而來的。
宋代行爐三款
原來自南北朝始,佛教中有一種修持,叫做「行香」,即手捧香爐沿佛像繞行,是禮佛儀式的一種。因用此器作香爐,所以設計上,要有放香的斗,因以手持行,故採用了防熨手的高足,在不手持時又可固定放置桌面,所以又必要有座台。遷就各種功能的綜合造型,便有了和高足杯相近的形製。因為此爐是走著使用的,故稱之為「行爐」。
邯鄲市博物館藏北宋白釉行爐二款
我們在觀摩實物時,發現燒製口沿時,工藝相對簡單。因寬口沿是另外以圓規在泥板劃出,陰乾利胚後黏在高足杯之上便了。一般我們黏合配件,多用濕泥漿塗於黏合處,乾後燒結便牢不可分。但量產行爐的口沿,不用泥漿,只把口沿架於杯口便上釉,利用釉的黏稠性互相黏結,然後燒結;所以存世行爐,有相當的一部份,是黏、燒不穩,以致杯、沿分離的。
犍陀羅出土之鹿頂銅製鵲尾爐
實則行爐的形制源於「鵲尾爐」,就是「有柄香爐」。鵲尾爐的造型來自西亞, 而焚香之俗則源於波斯,是王公貴族上層社會的風尚。從出土考古物發現,西元前一世紀的中亞犍陀羅佛寺已使用三足盤式、有手柄的手爐了。犍陀羅 (梵文 Gandhalaya) 為古印度十六國之一,其疆域大致為現在阿富汗及印度的西北部一帶,當時是東亞連接中亞、西亞和地中海世界的橋樑。西元前一世紀到五世紀,都受波斯統治及文化薰陶,自一世紀安息帝國 (Arsacid Empire) ,繼而貴霜帝國 (Kushan Empire) ,迄薩珊王朝 (Sassanid Empire) 。而佛教於西元前一世紀至西元一、二世紀大盛,並傳入中國,並連同禮拜用品及習慣都一併傳入。
莫高窟唐代壁畫中的鵲尾爐
傳入之後,便進入改進階段,衍化出各種大小,各種裝飾,各種造型的鵲尾爐,我們從山西雲崗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畫,便可看到當時的鵲尾爐形制。
台北故宮藏宋代 (左) 及遼代 (石) 鵲尾爐
銅製香爐,加了鵲尾,持之不使燙手,迄隋、唐、宋期間,隨著陶瓷業的興起,便流行使用陶瓷器皿,陶瓷加鵲尾,不單累贅,成本又增加,改進為手持高足,亦有不燙手功能。所以當時成為流行式樣,南北各窯口均有燒造。其中又以專門燒造民用生活品的耀州窯生產最大宗。此昔日只有王公貴族使用的器皿,也普及到了民間,自此貴族、平民無差異禮佛。
宋趙光輔《番王禮佛圖》中之手捧行爐
從美國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藏的宋代趙光輔絹本設色《番王禮佛圖》,描繪少數民族番王朝拜佛像的故事。其中有一人手捧一隻圓形寬平口沿的器物,而這就是已改進了的陶瓷行爐了。
宋代耀州窯行爐三款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耀州窯青釉行爐)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