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白釉」瓷創燒於元代,乃當時「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一種供官府使用之高檔瓷器。《元史·百官志二》云:「樞密院,秩從一品。掌天下兵甲機密之務」。樞密院由皇太子兼領,權傾天下。卵白釉瓷是在湖田窯青白瓷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色白而微青,明淨細潤,呈失透狀,頗似鴨蛋殼色,故名「卵白釉」瓷。器皿紋飾中又常印有「樞」、「府」二字,故又名「樞府瓷」。
元代印花卵白釉瓷「樞」、「府」二字
正如清代藍浦在《景德鎮陶錄卷五》所云:「元之進御器,民所供造者。有命則陶,土必細白埴膩,質尚薄。式多小足印花,亦有戧金五花者;其大足器則瑩素。又有高足碗、蒲唇弄弦等碟、馬蹄盤、耍角盂各名式。器內皆作「樞府」字號,當時民亦仿造,然所貢者俱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非民器可逮」。
這話就說得清楚了,卵白釉瓷等如就是當時的另類官瓷精品,非一般民窯可比。雖然沒有專門燒製樞府瓷的獨立官窯,但生產的窯口是當時「浮梁瓷局」管轄下的官瓷作坊,所謂「有命則陶」,說明這種官窯不是常年生產,政府有訂單才開窯生產。卵白釉瓷自元代始窯,一直延燒到明初。洪武時曹昭《格古要論》有云:「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由此可知其品位。
元代卵白釉折腰碗 (左) 敞口碗 (中) 高足碗 (右)
樞府瓷也就是元代最高軍方通過浮梁瓷局在景德鎮定燒之宮廷用瓷;可以說是另類的官瓷。浮梁瓷局隸屬「將作院」。《元史·百官志》載浮梁瓷局「掌燒造磁器,並漆造馬尾棕、藤笠帽等事」。也就是說是負責軍隊後勤供應包括安排燒造官瓷的機構。
卵白釉官用的樞府瓷,一般燒成溫度都在1280℃上下,唯卵白釉使用的石灰釉含灰量為6至8%,氧化鈣含量低而氧化鈉的含量高,而且釉中含有異相顆粒,可導致光的散射。這樣不僅使其在高溫下粘度增大,不易流淌,並泛乳光。燒製時一般欠火,故釉面失透,亦導致玻化程度不高,故呈粉光。所用胎土,和元青花一樣,乃是選用元代官府壟斷的「御土」,亦即「麻倉土」燒造的。
元代卵白釉印花盤三款
按景德鎮有關元代卵白釉瓷的考古研究報告,樞府卵白釉瓷生產地應在景德鎮南岸的劉家塢,出土碗、盤等,多有印花裝飾,紋飾題材以雲龍和纏枝花卉紋為常見,除內壁印有「樞府」字樣外,尚有印有五爪龍紋者;因卵白釉屬乳濁釉,故紋飾不太清晰。而北岸出土的瓷器,內壁沒有款識,龍只為三爪、四爪。所以南岸生產的應為宮中用器,而北岸則為為民用商品瓷。而事實上民間流傳的卵白瓷器數量亦相當大,例如東南亞一帶,如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出土的卵白釉瓷器品種不少,大多數是品質不如貢瓷,一般都光素無紋,胎體不夠細膩,釉層較薄,釉色泛灰。
元代卵白釉梅瓶 (左) 龍紋罐 (中) 玉壺春瓶 (右)
後來「浮梁磁局」在泰定年間 (1324- 1328) 被裁撤,此後官瓷便無監管,元代後期,民間窯場更私自仿燒大量龍、鳳紋及有「樞府」、「太禧」、「福祿」等官款的所謂「樞府」瓷,遍銷海內、外。今天看到許多出土的卵白釉「樞府」款瓷,釉濁色暗,胎厚器沉者,即為此類產品。
其實真正「樞府」卵白釉瓷,元末明初時期,已甚難得一佳品,今日更是一器難求,藏友獵瓷,宜慎之!鑒定真正的官用摳府卵白瓷,愚見認為器形外觀相對易仿,但有兩樣特徵是無法仿製的,就是當日用柴窯石炭釉的表徵與及當日只有官府能用的麻倉御土了。至於麻倉土,筆者從前寫過多篇文章和瓷友深入探討過了。
元代卵白釉供碟及「樞府」二字款
原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元代樞府釉六角香爐及台座拍品)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