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茶壺

2016.12.24 22:00 生活 黃艾

十多年前某名教授在美國開設的古玩店售出的唐三彩茶壺被揭發是贗品而惹了官非;當時我看到報端刊出的涉事茶壺圖片,覺得唐代 (618-907AD) 用壺泡茶,未知聞也,不禁啞然失笑。唐三彩雖然是冥器,但反映當時生活,按理當時不可能有茶壺;但非常奇怪,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確又藏有一件唐代三彩有蓋茶壺殘器,但通高只有10cm,形制與現代茶壺相近,唯體形及容積太少,不是實用器,又因為是三彩,所以只能斷為近似穀倉、農舍一類的縮小模型冥器了。但如上文所説冥器反映生活,有模型就有實物,那麼在唐代是否真有此形制的茶壺呢?為何不見有實物傳世呢?我在網上和圖書館都無法找到這方面的資料,恐怕這又是學術界朋友的另一課題,我在此只能暫時存疑。

[caption id="attachment_100792" align="aligncenter" width="467"]唐代湯瓶 唐代湯瓶[/caption]

據史家的研究,飲茶文化始於公元前的西漢,但當時飲茶方式,粗枝大葉,與老廣滾湯無異,直至晉朝 (265-420 AD) 南北朝 (386-589 AD) 之際,始有青瓷茶盞及盞托,但茶壺仍付之闕如。唐代流行輾茶、煮茶,從法門寺地宫出土的唐朝宮廷御用茶具得見,當時已有極精細的金銀茶具,仍不見茶壺,當時只有盛水的茶鍑和倒水的湯瓶或稱水注。

[caption id="attachment_100793"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01"]遼代張文藻墓煮茶壁畫 遼代張文藻墓煮茶壁畫[/caption]

但如参看遼代張文藻墓《煮茶圖》壁畫,則清楚可見一童子輾茶,另一童子烹茶,兩旁侍女捧茶碗和盞托。看全圖佈局,此圖應該是描述晩唐延續至遼代的「點茶法」,即在茶瓶中煮水,置茶末於碗,持瓶向碗注沸水冲茶,此時仍沒有我們熟知的茶壺,但爐上的水注,已是後來茶壺的雛型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10079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63"]宋代影青湯瓶,宋代綠釉刻花湯瓶,宋代龍泉湯瓶 宋代影青湯瓶,宋代綠釉刻花湯瓶,宋代龍泉湯瓶[/caption]

宋代流行鬥茶,講究的是碗,全國皆追捧黑釉茶碗,從前在拙文《天下第一碗》談過了,不贅。鬥茶講究將茶餅炙乾捶碎,碾成極細末,放在碗心,以注子盛熱湯注擊之,若冲點技巧得法的話,茶末懸浮,水沬積結在碗沿不散,茶水一體,就是贏家。但當時亦無茶壺,只有注子,但己改進為尺寸大小得宜,有合度的把手和較長的流,便於牽提注擊。這又與近代的茶壺邁進一步了。

[caption id="attachment_10079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79"]明代隆慶萬曆年間提梁壺 明代隆慶萬曆年間提梁壺[/caption]

形制近乎現代茶壺的出現,應該是在明中葉以後,茶壺是為了配合國人己全面改為飲用散茶的需而設計製造的了。明末正德至崇禎 (1506-1644),多製青花及五彩提梁壺,尤以萬曆 (1573-1620) 官窰為最。這些提梁壺,精品都在博物館,例如台北故宮就收藏了一個系列。

[caption id="attachment_100796" align="aligncenter" width="710"]5 乾隆粉彩烹茶圖茶壺,嘉慶粉彩詩文茶壺[/caption]

明末清初之後,民間使用茶壺的數量大幅增長,茶壺除了作為宮中玩物外,實際上而成為功能性的日用器物了。到了晚清,提梁瓷壺己少見;此時已衍變成燒水用提梁銅壺,冲泡用小壺,飲茶也改為用小杯了,直至現在這習慣未變。

[caption id="attachment_100797"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法門寺地宫出土唐朝宮廷御用茶具 法門寺地宫出土唐朝宮廷御用茶具[/caption]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唐代微形小壺)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