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一詞,不見於古代文獻,明、清宮廷亦無一件舊藏,所以兩岸故宮博物院所有的唐三彩陶器館藏,都是藏家捐贈和後來購買的。有關唐三彩的最早記載,乃在1905至1909年間,於隴海鐵路修築期間,於洛陽北邙山一帶發現了為數頗多的唐三彩陶器。這批唐三彩陶受到了國內、外古物研究者和古玩商的青睞。自此,唐三彩遂名聞遐邇。
北京故宮藏唐三彩燭台 (左) 及台北故宮藏唐三彩魚尊 (右)
唐三彩為盛唐時期的隨葬冥器。唐三彩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黃、綠、白三種,故名「三彩」;實際上,它所用的色彩還包括藍、赭、紫、黑等。尤其施是藍彩的,極為罕見,價也最昂。唐三彩所用的彩釉,含銅、鐵、鈷、錳等多種金屬元素做呈色劑,以鉛做助熔劑,施釉後直接入窯以 +/- 800℃低溫一次燒成。需要拼合的大型作品,例如立馬,亦有先燒素胎,再施彩釉入窯低溫二次燒成的。
鉛釉有毒性,可幸唐三彩絕少製成實用食器。三彩陶冥器種類繁多,例如食器、燈具、用具等;更多的是雕塑藝術品,尤其是陶俑,更是多姿多采,如天王俑、文官俑、侍從俑、樂俑、舞俑、騎馬俑、胡俑、戲俑等等;另有穀倉、房舍、駱駝、立馬、舞馬、鎮墓獸等。這些器物都反映着唐代的社會生活狀況。
台北故宮藏馬球仕女俑 (左) 及北京故宮藏立馬
陶俑是中國古代喪葬中極為普遍的一種隨葬冥器,帶有以活人殉葬的意義。而就因為是陪葬冥器,國人大多有忌悸,不喜收藏。而被為盜墓者視之為不祥物而不取。所以民國時期收藏的,幾乎全為外人,所以亦可解釋到為什麼唐三彩精品多在海外的博物館及私人手中。國人收藏唐三彩陶不多,以香港為例,則以受外國教育,百無禁忌的「番書仔」為主。我所知道香港的徐展堂博士 (Dr. Tusi Tsin-tong) 和何鴻卿爵士 (Sir Joseph Edward Hotung) 就是唐三彩收藏家,現在他們的藏品,都已捐贈了給博物館了。
北京故宮藏三彩女立俑 (左) 及三彩天王俑
唐三彩之流行,亦反影了當時追求奢華、講究排場的生活方式,遂衍化成厚葬之風。當時不論官民,都以三彩陶陪葬。今日所見的唐三彩陶器,大都出於這一時期,其品質之精,亦代表了當時燒造的水準之高。迄「安史之亂」(755 - 763) 後,唐三彩便衰落了,生滅之間不過百年而己。
波斯三彩 (左) 及 奈良三彩 (中) 唐三彩 (右)
在西元九世紀時,唐三彩陶器亦有外銷,根據外國考古發掘資料,在埃及開羅 (Cairo)、伊拉克巴格達 (Baghdad)、伊朗內沙布林 (Neyshabur),朝鮮半島、日本奈良及福岡等遺址都發現了唐三彩壺、瓶、罐、等不同造型的器物和陶片。這些國家都以唐三彩為模範,仿燒類似的陶器,都很成功,例如埃及的「埃及三彩」、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鮮「新羅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都大大有名。這些國家製作的三彩陶器,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但皆可以看到唐三彩的影子。我比較熟悉的日本三彩陶,以前在《奈良三彩》談過了,不贅。
北京故宮藏唐三彩杯盤罐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北京故宮藏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