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原載於2013年總第2404期第四版《中國檔案報》資料報道有關清代官窯瓷器的燒造數量,很有趣味。雖然大部分相關資料和數據我從前亦在不同機會和瓷友分享過,但既然清檔是公開資料,且容筆者作一次文抄公,再擷取與瓷友分享。
雍正斗彩及青花盤
雍正十三年 (1735) 《陶成紀事》載,當時每年上交圓器16,000餘件、琢器2,000餘件,每年燒造瓷器用銀8,000餘両。自乾隆二年 (1737) 以後,燒造瓷器的檔案登記就更為詳盡了;原來乾隆一朝燒造瓷器共501,040件,嘉慶87,360件、道光134,225件、咸豐5,653件、同治46,286件、光緒153,424件、宣統10,660件。
乾隆綠地金彩雕青銅紋雙系尊 (對)
乾隆燒造瓷器最多,皇帝本身很投入,但有時也善忘;例如乾隆三十五年 (1770),下旨申責督陶官伊齡阿:「今年大運瓷器內,如何不燒造大件瓶尊來?」伊齡阿遂回奏曰:「乾隆三十三年內務府傳旨,庫存乾隆年款大件瓶尊現有2100餘件,還有大盤、大碗、瓷缸等項,均無用項,暫停燒造,需用時再燒」,乾隆始不再追究。由此得知當時宮內瓷器存儲太多,乾隆已下令減燒大件瓷器;但另一方面,乾隆卻忘記曾下旨減燒此事。
北京故宮藏嘉慶紅地金嬰戲圖碗 (左) 及黃地萬壽無疆 (右)
嘉慶官窯瓷器傳世較少,從檔案記載來看,嘉慶元年 (1796) 到嘉慶三年 (1798),由於太上皇乾隆還在世,這三年間御窯廠所燒造的瓷器,一部分還署「乾隆」款,一部分則署「嘉慶」款。如嘉慶三年 (1798) 四月初一日,內廷傳旨參考一「明成化五彩蓮花碗」,著御窯廠「照樣每年大運內燒造十數件,要一半乾隆款,一半嘉慶款」。這類在嘉慶年間仍署乾隆款的瓷器,應該是專給太上皇乾隆用的。到嘉慶四年 (1799),乾隆崩後,內廷以庫存瓷器過多,傳令以後燒造瓷器每年用銀減為5,000両,較之乾隆後期用銀減少近三分之一。嘉慶十一年 (1806)又規定,每年燒造用銀減為2,500両,停止燒造琢器。迄嘉慶十六年 (1811),內廷傳旨:「燒造盤碗盅碟,著暫行停止」。於是,連盤碗盅碟等圓器也不再燒造了。嘉慶一朝共有廿五年,最後十年完全停止了燒製瓷器。
北京故宮藏道光慎德堂款粉彩梅花紋蓋罐
從傳世瓷器實物看,道光官窯瓷器,其品質太不如乾、嘉。傳統製瓷工藝衰退的主因,是由於嘉慶後期御窯廠停窯十年,導致製瓷技術無法傳承,造成了官窯燒造技術斷層。
而咸豐燒造瓷器的數量最少,主因是由於當時的太平天國動亂所致。當時只有在咸豐元年 (1851)、二年 (1852) 這兩年燒造的瓷器能運抵皇宮;在咸豐三年 (1853) 及四年 (1854) 這兩年燒造的瓷器,在戰火彌漫中根本無法運京。迄咸豐五年 (1855),御窯廠在戰火中停產了。
北京故宮藏咸豐仿官釉八卦瓶 (左) 及青花玉壺春瓶 (右)
同治、光緒年間,宮廷瓷器的燒造反而大增,主要是因為此時期之實際執政者慈禧太后喜愛瓷器。檔案記載,慈禧五十大壽時,燒製瓷器用銀15,000両;俟六十大壽時,用銀子更達驚人的121,100両。光緒三十年 (1904),慈禧七十大壽,燒製瓷器又耗銀38,500両。此外慈禧亦主導燒製同治大婚瓷,詳情我從前在拙文《慈禧祝壽瓷器》及《同治大婚瓷》和瓷友分享過,不贅了。
慈禧大雅齋瓷品器
至於宣統在位不滿三年,總以為傳世官瓷極少。但從檔案資料看,宣統在三年間,燒造御瓷1萬多件。我在蕪文《末代皇帝用瓷》有介紹過,其實自宣統元年 (1909) 起溥儀在宮中十多年間,所用瓷器,主要是使用前朝御瓷,甚至溥儀大婚,便使用的是光緒黃釉龍鳳紋圓器。宣統時期,御窯廠其實已解散,宣統年款的瓷器,都是當時各地民窰所燒製的,例如湖南瓷業公司和江西瓷業公司。宣統二年,宮內有為東、西陵燒造了一批白釉素瓷禮器,也是江西瓷業公司做的。此外溥儀也燒造過滿洲國「康德」款的瓷器,但已不能算是我國官瓷了。
各式同治大婚瓷
圖:作者提供(頂圖為乾隆天價拍品三款)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