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改變香港」?不如「改善香港」

2015.08.07 22:30 時事

擔任個人資料私隱專員五年的蔣任宏在網上發表網誌,認為私穩與言論自由並無牴觸。他認為如果私隱缺乏保障,反而會窒礙大眾在網絡上不能暢所欲言,危害言論自由和民主社會的基礎。

網絡「一言堂」猖獗

在佔中期間,相信市民都感受到網絡對社會動亂發生的影響力。只依靠一條「不誠實使用電腦」罪名,並不足以阻止那些想在社會間挑動矛盾的年輕人,可以肆無忌憚地散播謠言、動員網絡力量、策劃攻擊戰略、發動一次又一次的佔中動亂;但警方及司法部門按現時的法例,卻對這些教唆犯法的人束手無策。 自由,並不能夠完全不受限制。但在政棍不斷的洗腦式灌輸,年輕市民將管制與「言論自由」劃上等號,以這道德高地感召市民加入他們的陣營;但諷刺地,他們對於別人的「言論自由」,卻盡力摧毁,利用網絡不斷將異見者甚至執法者的身份公開,打擊其工作,甚至向他們家人、子女施壓,務求收到寒蟬效應,只容許一樣的聲音在香港出現。 只因對動亂說「不」而被公開住址的作家;只因對動亂反感而最後丟了飯碗的公關;只因父親是執法者而被公開身份的學生子女;這些網絡受害者並非公眾人物,亦沒有任何公權力,只是在其個人面書上發表了一下個人感受的尋常百姓,這些私隱專員幫不上忙,但我們的立法者是否欠了他們一個公道? 名節的傷害,有時更重於生命;而網絡文章對受害者的傷害,卻可以是一生一世,十多年前的一篇鬧着玩的潮文,可以將一個歌手的努力及形象完全毁於一旦。一個不爽便將人抽到網絡上公審,躲在「網名」下將人的名聲任意糟蹋,這種無法無天的行徑,是否只需戴者「言論自由」這頂大帽就可以橫行無忌?

市民忍受內耗延續

政治,還是需要考慮「現實」問題,27名號稱「泛民」議員,成事不足,但「敗事」足夠有餘。只要仍能保有這個數量的議席,香港仍會繼續這種「無法無天」,無辜市民仍繼續按照那些「造謠者」的指揮捧在團團轉,市民只能繼續忍受內耗延續,爭吵不斷,卻可悲地連說「不」的權利都沒有。 十多年的實驗,讓大家知道此路不通。能否讓香港休養生息,聚焦發展,靠的還是市民手上的選票。「改變香港」這種口號,市民聽膩了;市民期望的,卻是「改善香港」這個實際的願景。讓立法者能司其職,為香港締造更和諧的環境。 圖:大公網 http://news.takungpao.com.hk/hkol/politics/2014-07/2577213.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