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沒有執法背景的議員指出,在擺脫殖民地和沒有非法入境者的現況下,香港政府是否需要删除《入境條例》第17節之規定:要求市民隨身携帶身份證!
此君在網路上評論說,在日治時期,政府有理由需要「身份證」,以便管理人口及分發糧票,此制度並順延到抗戰勝利後的殖民地管治,再到推行「即捕即解」政策時(註: 35年後),「身份證」更變成區別香港居民和非法入境者的工具。其在文中說,隨身携帶「身份證」是高壓性的統治措施!又指一些非極權的國家也沒有「身份證制度」,其做法是,要求國民携帶「社會保障咭」及「駕駛執照」,以避免出現强制收集個人資料的問題。
從警察的角度看來,自然歡迎相關法例,這亦是防止犯罪和造就這四十年最低刑事案的原因。而且,市民携帶身份證明文件是一項義務,其實,今天的市民身上携帶的證件就只有「身份證」嗎?這位「豎起中指」的尊貴議員可能真的沒有讀過國史,在文章中肆意引述歷史學家的所謂糧票論,不只令人費解,更暴露文章代筆者的學養!不如收起閣下憤怒的中指,看看下段文字。
查實,「身份證」在古代雖不存在,但在歷史上則有「戶口」和「保甲」制度;當然,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稱,骨子裡就是稽核人口、徵收賦稅、徭役、兵役及整體的統治制度!從商周開始,到秦朝的開阡陌編什伍,又有一丁為一口、十戶為一里、十里為一亭、一亭為一鄉、若干鄉為一縣;所以,漢朝造戶籍之後,確定人口達 5560 萬;再繼後的宋、明、清、民國都有戶籍制度!
因此,身份證只是四千年來戶口和保甲制度的延續!是中性的,更不是甚麼高壓統治的工具!
至於「沒有身份證」制度的國家就是美國吧。稍有知識者都知道,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的證件和各州的駕駛執照背後資料是互通的,碩大的數據庫比香港政府的更為精密,當書呆子以為老美尊重人權時,煩請上網看看電視劇《24》或者搜索現住在俄國的美國前中情局人員斯諾登和「棱鏡計劃」的相關報道吧,如果連盟國的總統也要竊聽,就不必去解釋回歸前後英國人在香港的動作吧?「言者不知」就是文章真正代筆者的淺薄!
他還提到甚麼日治時期的制度,真是笑話。當日本明治時代(含馬關條約後的台灣)及清末的警政現代化都是師承德國的時候,「戶口」與「保甲」只不過是整個政治制度和文化改革的一部份!
其實,除了令豎起中指的議員產生情意結的小不點「身份證」之外,現代城市人身上還有其他的證件,例如八達通、回鄉咭、N張信用咭、病歷咭……
如果有邪惡勢力在收集個人資料,「身份證」也不會是重要的信息來源;如果多帶一張咭,既可以方便執法者鑑別良莠,又有助捉拿在市面上走動的數千名通緝犯,這樣的義務並不為難啊?而且,絕對是為市民福祉和社會治安著想的一項要求。
在平衡權利和義務時,還請「中指議員」多看看國史!閣下的代筆人可要好好讀書啊!
圖:網絡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