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我想寫「河套科技園」,但看罷胡國興和葉劉淑儀,兩位已宣佈的特首參選人,參觀社區組織協會展覽,葉劉躺在床上,讓媒體拍照,並慨歎「棺材房」真的太細,在熱天會很熱,更指香港這個富裕的城市有這種房是一大諷刺云云。她並向胡官說「如果我們選到,都要努力」,就因為這句說話,我有如骨在喉,不吐不快。因此改寫「棺材房」。
大佬呀!作為特首參選人,市民聽到「努力」,不會收貨,除了努力外,要提出應對,解決的辦法。講到努力,誰也不能否認,梁振英在房屋問題很努力,五年特首任期很快屆滿,什麼搶地建屋,見縫插針,買樓辣招全用上了,問題不但沒有解決,縮短公屋輪候時間變為空頭支票,而隨著私樓價錢不斷升高,越來越貴,更因將貨就價,住宅面積趨向劏房化,細到只有120呎,連長和主席李嘉誠都嘆一句「咁細,個心都唔舒服」。好喇好喇,講了咁多阿媽係女人的怨言,又有什麼辦法?
Thinking out of the box
既然如此,不如試吓鬼佬話齋,試試跳出牛角尖,突破一吓思想框框,希望各位唔覺得Too Simple, Too Naive.
先講講一件真人真事,睇落無關,但實際是殊途同歸的經驗。在70尾80頭年代,美國發生一件金融大事,一對叫Bunker Hunt 的兄弟,財雄勢大,目光如炬,炒起全球的白銀價,除了作為首飾用途,白銀有很多工業價值,因而高銀價影響到經濟,Bunker Hunt期貨/現貨,上下其手,睇落勝算在握,但最後美國政府用了它的專利,殺手鐧,制定法例的權力,大力提高期貨孖展,縮短交收期,再加上高銀價引發印度國民出售白銀,Bunker Hunt一敗塗地,破產收場。
上述案例的微言大義是政府制訂法規的權力,解決香港房屋問題,要有:(i)錢;(ii)地;(iii)政策三個元素。「錢」不成問題,香港庫房豐裕,「地」香港總面積1000平方公里,住人的只佔25%,「政策」是政府有權制訂的,這就是關鍵所在。
香港與新加坡
是雙城記,競爭對手,也是國際大都會。回顧公共房屋歷史,其實香港是新加坡師傅。早在1972年,香港啟動「十年建屋計劃」,而新加坡於1965年立國,百物待興,香港成為公共房屋政策的領頭羊,新加坡好幾次派員來港取經,後發先至,青出於藍,比香港更成功。就從97年回歸算一算,當年兩地居民入住公共房屋比例都差不多,但現在新加坡已大幅超過香港,特別是2003年沙士,2008年金融海嘯後,曾蔭權走錯路,凍結公共房屋興建,在供求失衡,全世界大印銀紙環境下,香港私樓價大幅飆升,公屋冇得住,私樓買不起,樓價越來越貴,面積越來越細,如果我是年輕人,冇怨氣就奇。
政策如何?
- 需然香港法律不容公投,但政府可做一個強制性的普查,市民是否支持開發部分郊野公園和維港外填海,只作興建公屋之用。
- 房屋是香港很嚴重社會大問題,全民問題,就要市民表態支持政府才能解決。
- 成立「棕地仲裁中心」,計算回收棕地以作興建公屋的地價。
以上種種措施,都只是限於公共房屋,不涉任何私樓。
換言之,政府用制訂法例的權力聚焦解決公共房屋,讓大部分普羅市民可以安居樂業,必能舒緩民怨。
圖:無綫新聞截圖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