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俄元首峰會召開前夕,美國副總統萬斯公開表態,直言「美國無意持續軍援烏克蘭」,並將責任甩給歐洲,聲稱若歐洲願意購買美國武器,美方樂見其成,但「不會再自掏腰包資助這場戰事」。這番言論徹底暴露美國對烏克蘭政策的功利本質——從拜登時期的軍事、經濟支持,到特朗普時期的搖擺不定,再到如今萬斯的赤裸裸拋棄,烏克蘭終究淪為美國政治博弈中的一枚棋子,用完即棄,任人擺布。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拜登政府將烏克蘭視為「民主對抗專制」的象徵,提供大量軍事及經濟援助,以北約和歐盟為核心,擴展至亞洲盟友,包括韓國和日本,以維持對俄羅斯的政治壓力。 從「標槍」反坦克導彈到「海馬斯」火箭炮,再到數百億美元的財政支持。然而,這些援助並非無償——烏克蘭的戰略價值,在美國眼中始終是遏制俄羅斯的工具。
拜登時期的支持固然讓烏克蘭獲得喘息空間,但也烏軍無論在裝備、情報、戰術上皆依賴美國,甚至連反攻時機也需配合華府軍援。另外,俄烏爭持續數載,烏克蘭財政瀕臨崩潰,政府運作、民生開支幾乎全靠西方援助,自身產業鏈早已被戰爭摧毀。拜登的「慷慨」,本質上是將烏克蘭視為美國消耗俄羅斯的犧牲品,而非真正助其走向獨立自主。
隨着特朗普重返白宮,出任總統。美國對烏政策驟變。特朗普一貫主張「美國優先」,厭惡無底線的海外干預,尤其對「無止境援助烏克蘭」持懷疑態度。他曾多次質疑:「烏克蘭對美國有何價值?」並要求歐洲承擔更多責任。萬斯最新表態正是此思路延續——美國不願再付錢,但樂見歐洲接盤,順便讓美國軍火商大賺一筆。這種搖擺政策讓烏克蘭進退維谷,既無法依靠美國持續支援,又無力獨自對抗俄羅斯,只能在美俄博弈的夾縫中淪為犧牲品。
萬斯此次表態,正式暴露了美國長久以來在俄烏戰爭中的「偽善」嘴臉,美國從未將烏克蘭視為盟友,而是「可控的消耗品」。當其戰略價值下降,或國內政治風向轉變,烏克蘭便會被毫不猶豫地拋棄。
無獨有偶,烏克蘭的遭遇並非首例,上世紀五十年代,南越在美國的支持下試圖清剿越共,但隨着國內反戰高漲,最終斷援,導致西貢陷落。踏入千禧,美國耗費2萬億美元扶植阿富汗政府,卻在撤軍後任其崩潰,喀布爾一夜變天。更有庫爾德人多次被美國利用對抗伊斯蘭國,然而得的只有背叛。以上例子皆以充滿血與淚的歷史,說明美國自私本質,一旦失去利用價值,必遭拋棄。烏克蘭若繼續將命運寄託於美國善變的承諾,結局只會更加慘烈:今日的「抗俄英雄」,明日便成「政治負資產」,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由戲子,變為「棄子」,命運未有改變。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