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賴清德數典忘祖騙得了誰?

2025.05.19 16:30 博客 林暉

近日,台灣當局在官網介紹台灣地區人口構成時,將原本的「漢人最大族群占總人口96.4%」改為「其餘人口」。這一舉措引發了廣泛的批評,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更是直言這是「荒謬絕倫,可笑至極」,並質疑這些做法的人有何顏面面對列祖列宗。賴清德上任以來的一系列動作,反映了民進黨當局進一步推動「去中國化」的決心。但這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哪怕你賴清德數典忘祖不做漢人,難道就能竊取台灣?三歲小孩都知道不可能。除了自己,這真的誰也騙不了。

該網站原表述「以漢人為最大族群,佔總人口96.4%」被改為「2.6%為『原住民族群』,另外來人口佔1.2%,『其餘人口』佔96.2%」。這一改變不僅刪除了「漢人」二字,還將其替換為模糊的「其餘人口」。這種做法立即引發了島內外輿論的強烈反響,認為這是民進黨及賴清德當局為了推行「去中化」意識形態而採取的又一「爛招」。

民進黨當局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抹去與中國文化的聯結,從教育課綱淡化中國史、地圖上「中國」字樣的消失,到如今連人口分類中的「漢人」二字也被除名,這一連串操作顯然不是巧合,而是一場經過縝密設計的「去漢化」運動。這種行為不僅無法切斷兩岸人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反而暴露出民進黨當局在處理兩岸關係問題上的無知與偏執。

對於民進黨當局來說,「去中國化」似乎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例如,賴清德當局行政機構發言人李慧芝將責任推給「監察委員」鴻義章,稱調整表述是為了「促進族群平權」,因為鴻義章認為原有描述「不利於消除族群歧視」。然而,這種說辭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漢族作為台灣的主要族群,其存在本身就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

台灣的去中國化運動正陷入「越操作越反彈」的困境。島內輿論的強烈反彈、學界的批評、甚至民進黨內部的分歧,均表明這一戰略已難以為繼。台灣《中國時報》社論直指,將96%的主體族群稱為「其餘」,是「殘忍無情」的暗黑之舉;而前民代蔡正元則諷刺,若依此邏輯,「台灣」這個名字也該改為「其餘」。這些諷刺與批判,恰恰反映了台灣社會對去中國化運動的深惡痛絕。

「台獨」勢力頻頻挑釁製造事端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在上任前曾是一個激進的反華派,甚至慫恿「台獨」勢力。然而,自上任以來,他在台灣問題上並未挑起新的爭端,反而是賴清德自己不甘寂寞,頻頻做出挑釁性舉動。這表明,儘管美國內部存在一些反華聲音,但實際行動上仍保持著一定的克制,避免觸碰大陸的底線。盧比奧曾以「反華急先鋒」著稱,但上任後卻多次強調台灣是中國的「紅線問題」,美國需「小心行事」,避免衝突。這一轉變暴露了「台獨」勢力與美國政客之間的微妙關係:美國雖將台灣視為遏制中國的棋子,但並不願為台獨冒戰爭風險。盧比奧的言論表明,美國深知台灣問題的敏感性,更清楚中國在維護國家主權上的堅定立場。

相比之下,民進黨當局則不斷在兩岸關係上製造摩擦,試圖通過「去中國化」來實現所謂的政治目標。然而,這種做法不僅無法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反而會進一步加劇兩岸關係的緊張態勢。

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兩岸關係更需要理性與智慧來維護和平穩定。民進黨當局應當認識到,「去中國化」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導致兩岸關係更加緊張。相反,只有通過加強交流與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兩岸關係的長治久安。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圖:賴清德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231102411718867&set=pb.100044573580122.-2207520000&type=3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