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發布「德拉吉報告」,該文件被視為歐盟競爭力重要文件。報告中多處提及中國帶來挑戰,建議增加投資以加強與中美的競爭。這份報告對我們的啟示是:其實香港也需要全面檢討和研究自身的競爭力,檢視各項元素的成本和產出優劣勢,然後制定全面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政策。
一個地區的競爭力,會隨著時間推移,與其他地區有不同的比較優勢。以歐盟為例,相對中國等發展中地區,歐盟的成本不佔優勢。相比起美國,歐盟也沒有美元霸權、軍事霸權、技術霸權等優勢。因此,歐盟的確是有危機感。「德拉吉報告」得出的結論是要如何增加自身投資,才能跟中美等大國競爭。
在此想說的不是歐盟,而是香港。香港這些年的相對競爭優勢也發生很大變化。最典型的例如航運業,過去香港是全球最大港口之一,但現在由於其他地區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香港航運量的排名大大下降了,有些人說,香港可以發展航運的高端服務,例如金融服務、保險服務等配套。對此,香港有哪些優勢呢?這些優勢是否足以令香港可以轉型成功呢?還有,香港的成本要降低多少,才能與周邊的港口有競爭力,令運量停止外流呢?對此都需要有系統的研究。
其他的各行各業,其實各種要素的競爭優劣都在變化。例如這些年北上消費多起來了,令香港的餐飲、零售、服務業的成本劣勢突出了。但其實早十年、二十年,香港與內地這些行業的單價差距比今天更大,為何當時北上消費反而沒有今天多?
還有,香港過去是中國與西方國家溝通的橋樑,主要市場是面向美國、歐洲等發達市場。現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我們的制裁,無可否認有一定的影響。但香港在高端服務業的優勢仍在,而且我們可以開拓「一帶一路」、非洲等國家的市場。但必須承認,這些地區是發展中國家,服務這些地區的單價,跟服務歐美地區是存在較大差異的。以貿易為例,銷往非洲的貨的單價,遠比銷往美國的貨的單價低。香港作為提供服務的中間人,自然也會受到成本壓力。因此,香港需要降低多少的成本,才能很好地服務內地企業開拓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呢?
一個地方的競爭力與很多因素有關。例如同樣的一家餐飲店,在香港的餐單價格是深圳的三倍,這背後有多項成本:租金、人工、水電、營銷費用。每一個單項的成本,香港究竟比深圳貴多少呢?同時香港如果要達到內地的服務標準,人工成本又要再增加多少呢?大家都說香港餐飲比深圳缺乏競爭力,那麼提升競爭力的途徑在哪裡呢?就算要求業主減租,也要算一算賬,減多少可以恢復競爭力?輸入多少外勞才能提升至深圳的服務水平?對此,我們都是盲人摸象。
就以上這些問題,本文並沒有答案。我只是提出,其實香港也需要做系統的競爭力調查報告,不是告訴我們排名多少,升了還是跌了,而且認真梳理我們各項要素,有何優勢劣勢,需要量化,要提升競爭力有什麼路徑?政府必須對此有全盤的認識,才能有計劃地去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