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政府有為 怎不花錢 錢從何來

2023.11.03 15:00 博客 施永青

一直到曾蔭權做特首的時候,特區政府仍不改「小政府大市場」的基本方針。當時的財爺曾俊華,寧願把盈餘作一次過的派發,也盡量避免增加經常性開支。

這種審慎的理財政策,符合基本法107條的要求——「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然而,到梁振英上台後,特區政府就變得愈來愈有為,不再依循小政府大市場的基本方針,在增加經常性開支時,毫不留手,以更好地為市民服務。

幸好,當時香港經濟尚處於上升周期,增加多一些經常性開支還吃得消。問題是經濟是會循環的,好景時負擔得起的開支水平,不一定在逆景時也負擔得起。難道屆時政府才來削減財政預算?這符合逆周期的公共財政政策嗎?市民一定有怨言。

現實是自梁振英之後,繼任的特首都不再覺得香港應該行「積極不干預政策」,而是主張政府要發揮更多的領導功能。特區政府於是變得愈來愈忍不住手,有些事情市場機制一時反應得慢一些即出手干預,以示政府勇於擔當。如是引致社會處處向政府問責,要求政府承擔的事情自然愈來愈多。

再者,這段時期國際地緣政治變得愈來愈複雜,為了國家的安全,以及在適當的場合配合國家的全球定位,特區政府不得不接受更多的新任務,並扮演一些以前不太熟悉的角色。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特區政府的負擔。譬如,要特區政府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工作,那政府怎能一點錢也不花?

在下一階段,政府不但要發展北部都會區,還要搞「明日大嶼」的填海計劃。此外,還得在河套深港創新科技上合作投入資源。總之,處處都要先花錢,往後才知道可以有多少收益。

從今次施政報告的內容來看,特首李家超真是有心為市民服務,每一個環節都沒有忽略。問題是每一項新增的服務都要花錢,究竟錢從何來?而施政報告卻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有太多著墨。

偏偏在這段時間,香港房地產市場開始有掉頭回落的跡象,政府未必可以像以前那樣,從房地產方面獲得那麼多收益。在這種情況下,加稅看來已是無可避免的事。可是,日前財爺陳茂波卻出來向市民說,政府並沒有加稅的打算。那政府將如何去面對入不敷支的問題呢?

短期裏應該不成問題;香港在2023年3月底還有八千多億元財政儲備,即使每年出現二千億財赤,也可以捱四年。問題是基本法規定特區政府要量入為出,間中一年出現偶發性的赤字,尚可以接受;但總不能連年赤字而不採取補救措施。如此看來加稅已無可避免。

原載:am730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新聞/政府有為-怎不花錢-錢從何來/409007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893399/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546131/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