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一直是香港四大支柱產業,而內地遊客長期穩佔數量首位,惟七月份數據顯示,訪港內地旅客不足三百萬,不及疫情前七成。同期,港人北上人次達五百八十萬,與之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憂慮本地市道復甦之路漫漫。
三年疫情改變了不少內地遊客的旅遊偏好,由過往以購物為主,轉變為熱衷於文化深度遊,著重特色、創意與體驗。這對本地旅遊業而言,既是挑戰,又是契機,促使旅遊業向多元、高增值方向發展。
本地歷史資源豐富,國家現代史上不少大事均與香港息息相關,眾多革命先烈曾於香港留下足跡。中國香港抗戰史更是一曲英雄凱歌,容易引起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共鳴,激發愛國情懷及使命感,相關史蹟有潛力發展為紅色旅遊景點。
眾多史蹟中,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和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為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惟兩者現時均由民間團體管理。於黑暴期間,暴徒曾肆意塗污損毀前者,侮辱了為保衛家國而犠牲的先烈,後來由民間團體自發修復;後者則因年月而積聚水漬,字體顏色甩脫,最近由我們新社聯完成修葺及翻新。這些紀念碑意義非凡,建議文體旅局肩負管理責任,撥出資源作日常管理和保養。其它抗戰遺址,如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成立地點黃毛應玫瑰小堂、營救文人與愛國者的根據地適廬等,都印證著可歌可泣的故事,文體旅局亦宜納入管理。
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每一個紅色旅遊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於疫情期間,中旅社曾組辦多條本地紅色旅遊路線,反應熱烈;觀乎內地,紅色旅遊發展蓬勃,遊客已超過一億人次,佔內地旅遊市場份額超過一成。可見,本地紅色旅遊大有可為,既能推動旅遊業發展,更能發揮教育功能,培養市民愛國精神。
多年來我們一直建議政府推出「東江縱隊香港抗戰史蹟遠足郊遊路線」(由香港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編制),整合抗戰遺蹟,產生協同效應,吸引更多市民及遊客遊覽。若能善用科技,於景點加入VR、AR等元素,為旅客提供沉浸式體驗,並開發相關文創產品,相信能引發「打卡」熱潮,讓愛國主義和和旅游深度融合。
原圖:央視影片截圖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