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與經濟相關的指數,都是對已發生事情數據上的統計,如反映股價與樓價指數,反映GDP或匯率指數,反映失業率或通脹指數等。它們反映的都是既成事實,卻不代表將來一定會這樣下去;所以預示能力很低。
唯有採購經理指數(PMI)較具預示能力,反映的是採購經理對市場的信心,多少有點前瞻性,屬領先性的指數。它的統計方法是透過問卷形式,要求被調查的採購經理為市場趨向作定性的選擇,要他們判斷究竟市況是比上月上升、不變、還是下降。被調查者只須在此三者之間作一個選擇,重質不重量,統計方式簡單,很快可以彙總,先於其他經濟指數公布,很受市場重視。
PMI以50為榮枯分水線,高於50表示經濟發展的趨勢在擴張,低於50就反映經濟發展的趨勢在萎縮。PMI每月都可以公布一次,是一套有效監察經濟的綜合性指標。PMI一般分為製造業PMI與非製造業(服務業)PMI兩種;有些地方還會把建造業分開來統計。
內地剛公布的七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微升至4個月的高位,但仍處於榮枯線之下,只有49.3,比六月升0.3個百分點,高於市場預期的48.9。
這種情況表示,內地製造業狀況雖然有所改善,但進步緩慢,仍未能擺脫萎縮的趨勢,但情況並沒有進一步惡化,不難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裏,就可以扭轉局面。
中國製造業過去一直靠出口拉動,但近年已更多地靠內需去驅動,由於環球經濟乏力,今後製造業將更依賴內需。剛過去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推出了很多擴內需、振消費的政策。相信製造業PMI有機會在第三季內,重上榮枯線之上,再度進入擴張區間。
可惜,七月份內地非製造業的PMI下降至51.5,比六月份下降了1.7個百分點,遜於市場預期的53,但仍在榮枯線之上,顯示非製造業依然在繼續擴張,只是力度有所減弱。希望中央的振興經濟政策得到落實後,非製造業的情況有更加明顯的改善。
整體而言,中國經濟正從依賴製造業與出口,轉為較多地依賴服務業與內需。這表示未來的經濟發展會較為穩定,受外國設限而受到的影響會逐步減少。中國將更多地透過調節內循環來平衡自身的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非製造業的經濟比重上升,對改善中國的生態環境亦很有幫助。過去,凡是經濟發展得比較好的地區,包括長三角、珠三角與渤海灣,都因製造業而空氣污染嚴重,幾乎不見天日。近年情況有很大改善,重見藍天白雲的時間已愈來愈多。希望隨着非製造業佔經濟比重進一步增加,中國的生態環境可以有更大改善。
原載:am730
原圖:新華社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