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減少理論上是可以紓緩一些地方面對的問題,例如醫療服務不足、居住問題等等。可惜的是,香港的整體人口數目由2018年底的約750萬人下跌至2020年中的約730萬人,減少了20萬人,與同期的勞動人口減少數量相若,換言之,香港的非勞動人口數目基本上沒有改變,減少的都是勞動人口,亦即是香港珍貴的生產力。
香港勞動人口過去數十年一直上升,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推動力,由1982年的約250萬增加至2018年最多的約400萬人,其後接連受到黑暴、疫情的衝擊,掉頭回落,下跌至2022年底的約380萬人,即是回到大約10年前的水平。當前香港的經濟仍受到疫情的影響,某些行業例如旅遊業基本上仍處於冰封的狀態,對勞動力的需求較低,但當經濟活動開始恢復,本來已經面對人手不足的行業就會更加雪上加霜,新興產業的發展亦都會受到人力資源不足的影響。
更嚴重的是,勞動人口下跌最多的年齡組別是25至44歲,由2018年底的192萬跌至最新公佈的177萬,減少了15萬人或8%,其次的是15至24歲,由約29萬人跌至20萬人,減少了9萬人或30%。有別於過去的移民潮,香港首次出現整體勞動人口明顯下降,而且今次流失的是中低層,是青年以至處於最「當打」年紀的一群中年人。
按統計處的資料,由於50年代和60年代的戰後嬰兒潮出生、70年代取消「抵壘政策」前大量抵達香港的青年人陸續步入老年,未來20年香港人口會急速老化,2022年中香港的長者人口佔總人口達至20.9%,正式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超高齡社會,中青年階層的流失會進一步加重剩餘勞動人口的撫養負擔。
香港政府一直投放了大量資源在教育方面,以直資學校為例,政府每年每名學生中小學時期的資助金額由$68,000至$82,000不等,12年免費教育共需超過86萬元,4年大學則每名學生平均資助70多萬,即是每個香港學生政府在教育方面投放了差不多160萬,20萬人的離開即損失了3,000億。當然這20萬並不是全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政府除了教育外,亦在公共醫療、房屋、福利方面投放了大量資源。
向外「搶人才」固然可以緩解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但既要吸引人才來港落地,亦要令人才在港生根,否則當香港有任何風吹雨打,這些外來人才只會一走了之。香港本地中青年的流失除了是經濟問題,亦會出現其他社會問題,例如留港的長者缺乏家人照顧,增加社會負擔等,倘若整體人口或勞動人口下降不幸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政府應及早更新人口估算,並在財政、發展、福利、教育各方面的政策充份考慮更新的人口趨勢,作出適當調整。
原圖:星島日報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