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專家意見只是理論 數字反映的才是實情

2022.10.08 16:00 博客 曾財安

基於所謂抗疫專家及社會各界精英的強烈建議,李家超政府與內地各城市及澳門先動態清零,後開放經濟的防疫措施反向而行,在日確診人數仍有3、4千人,每日病亡的人數近10人的時候,於2022年9月26日大幅度放鬆外地旅客入境的檢疫措施,希望借此吸引國際旅客重來,提振本地的經濟。

直到目前為止,入境旅客的檢疫安排是0+3,即到港後無需在酒店強制隔離,只要在入境時核酸檢測呈陰性便可回到住所自我觀察3天,期間可以自出自入,只是不能進入酒樓餐廳等受限制處所。在疫情仍然嚴重的情況下,香港這個檢疫安排已是極為寬鬆,但社會上還有很多串聯,向政府不斷施加壓力,要求0+0,即入境檢測陰性後便可,所有限制一律取消。這兩天,更有所謂抗疫專家提出,就連協助政府監察疫情的健康碼也應該一併取消。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跟其它國家的「躺平」沒啥差別,只是改稱「復常」來矇騙市民。

沒有可比性

政府抗疫要達至動態清零不外乎採取兩種手段:外嚴防輸入與內謹防擴散,如今政府欲要以寬鬆的外防輸入來換取大批外地旅客重來,啟動香港,其志可嘉,但是否有效可不是官員的意志可以左右,而是有關數字所反映的實情說了算。這個另闢蹊徑的措施究竟是否有效,言之尚早,但把新措施實施前後的有關數字拿出來做分析,無論如何都是有利無害之舉。

從2022年9月26日至10月5日,0+3檢疫措施一共實施了10天,就讓我們把這10天的數字與之前10天(9月15-25日)做對比,看看我們頂著重大風險,究竟換來一個什麼樣的初步結果。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的統計數字,在實施新措施後的首10天,經香港國際機場來港海外旅客(不包括內地旅客)共有5,729人次,比之前10天的4,023增長了1,706人次。不過,內地旅客來港卻不升反跌,由12,931降至12,341人次,雖然期間有5天是內地的國慶日假期。

換句話說,新措施平均每天增加了約170海外旅客來港,就算不剔除來港打工外傭的數字,增加的人次與疫情前以萬計的數字根本沒有可比性。內地旅客來港數字則基本持平,每天有約1,200人次,理由很明顯。現在來港雖然比前方便,但回到內地後仍然需要7+3檢疫,而內地的檢疫酒店配額非常緊張,預定房間非常麻煩,倒不如選擇前去與內地正常通關的澳門。對已經習慣了動態清零,全國每日確診人數不過一千幾百水準的內地旅客來講,香港區區7百多萬人,日確診人數卻有3、4千之多,心理上的負擔非常重,除非迫不得已,否則絕對不會來港。

數字不會說謊

過去的數字顯示,2017年的訪港旅客數字(包括內地旅客)平均每日達到16萬人次,2018年則為17.8萬人次,就算被黑色暴動嚴重影響,2019年的日平均人次也超過10萬,與現在的幾千相比,用一落千丈就最為貼切。我們需要注意,於疫情前訪港的旅客主要都是內地旅客,就拿2018年(黑色暴動前一年)來說,在6,515萬訪港旅客人次中,內地旅客占了5,103.8萬,即78.3%,占比極重。就算到了今時今日,內地訪港旅客也比其它地區的多2-3倍, 地位無可代替。

從以上的數字清晰可見,在目前來說,以寬鬆外防輸入檢疫措施吸引海外旅客來港的做法似乎成效不大,仍有待觀察,但在機場檢測呈陽性的入境旅客人數卻有緩慢上升之勢,達到每天3、400人,情況使人擔憂。另一方面,在國慶日黃金週期間,我們這邊門堪羅雀,但澳門卻門庭若市,唯一的分別就是有沒有動態清零。

照這個勢頭判斷,只要沒有動態清零與內地正常通關,內地來港旅客就會長期維持在每日千人級別,與疫情前的以10萬計實有天淵之別。再這樣下去,就算政府咬牙全面取消社區隔離措施,也只會是「塘水滾塘魚」,沒有內地生水,單靠寥寥可數的其它國家旅客,各行各業能撐多久?更可況,一個與內地不能通關的香港只是一條死胡同,不是中西交流的國際橋樑。

口說無憑,不會說謊的數字才是為實,結果更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關官員手裡所掌握的各種數據肯定比公開資料更為詳盡,只要開動腦子,以唯物辯證法分析對比一下,便不難掌握事情的真理與正確規律。與之相比,專家與某些人的所謂意見只是衝口而出的說詞,孰輕孰重毋庸多說。不過,殘酷的現實是,一旦辦砸差事,受害的是市民,而最終背負所有責任的是做出決定的官員,不是動動嘴皮子,到時找也找不著的那些人!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873246/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