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遏抑第五波疫情的擴散,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嚴格限制社交的措施,導致很多行業無法如常運作,不少中小企因而倒閉,香港的失業率又在攀升,基層民眾苦不堪言。為此,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利民紓困措施,包括派消費券、派短期性的失業援助,以及扶助一批受防疫措施影響大的行業,希望能起保就業的作用。
這些措施當然是應時的,是受到社會普遍歡迎的。只是當我與商界朋友談起這些措施時,他們普遍覺得,與其花數以百億計的公帑去利民紓困,不如早日撤銷一些不必要的限制社交措施,讓很多行業的生意可以如常進行。有生意做,公司才有條件自負盈虧,才有持續發展下去的能力。否則,靠政府派錢或作信貸擔保,最多只能「頂得一時得一時」,最終都是捱不住的。
如果公司連開門做生意都不容許,那政府派消費券也無福消受。對打工一族來說,他們寧願有工開,好過拿到一份一次過的失業援助。當公司沒法開門營業的時候,打工一族是知道老闆不可能在沒有生意的情況下,長期繼續發工資給他們的。
現實是那些曾對抑制Delta病毒起過積極作用的限制社交措施,基本上沒法對抑制Omicron產生同樣的效益。即使在這些措施全面推行的時候,第五波疫情仍是一樣高速擴散,單日就可以有逾五萬人確診。原因是Omicron可以靠空氣傳播,而人總不能24小時都戴著口罩不除。以致現時的限制社交措施,對抑制Omicron的擴散基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近日疫情已從高峰回落,我發覺馬路上的汽車多了,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亦多了,食肆的生意又好起來了。我本來擔心這樣可能會招來第六波的疫情,可是每日新增的確診人數一樣繼續回落。這顯示疫情的上落與人民的社交距離已關係不大。
我很懷疑,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第五波疫情中,接觸過Omicron的香港人已愈來愈多,可能已有一半人受感染,身體上已經有比打過疫苗的人有更強的抗體。隨著這些人愈來愈多,香港社會就會出現群體免疫效應。究竟這樣的推論是否已成事實?值得政府的專家小組認真探究一下。若然屬實,那香港就可以逐步撤銷那些已沒有必須的限制社交措施,讓受影響的行業可以盡快如常營運。
這可不只是商界的需要,而是社會的整體需要。香港能保持一國兩制,建基於她與國際緊密的聯繫。不去維護這種聯繫,足以對中國的全球競爭力造成負面的影響。香港不能掉以輕心。我並非要求不顧後果地一次過重新全面開放,而是嘗試摸著石頭過河,邊放寬,邊密切留意,疫情沒有惡化,才擴大復常的範圍。
原載:am730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新聞/與其派錢紓困-不如早日復常/312180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662020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506268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