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佔中不但孕育港獨份子,還催生了不少黃傘crossover專業人士的組織,例如號稱代表前線醫生的「杏林覺醒」,看起來就比旺暴港獨組織理性高尚得多,不時在報章媒體發表意見,乍聽還好像頗有代表性與說服力似的。
不過,要辨別一個組織是哪一路貨色有什麼企圖,單看它標榜什麼是遠遠不足夠的,還要看組織成員講了些什麼實際做了些什麼。
本編做了一個試驗。首先在新聞資料庫wisesearch輸入「杏林覺醒」作搜尋,搜出2019年至今的四個多月,全港報章提及「杏林覺醒」的49篇文章。然後將報道裡「杏林覺醒」發表的所有言論複製到word檔,如果是「杏林覺醒」發表的評論文章就整篇下載。
在word檔上統計杏林覺醒自行撰文或在受訪時提出的意見,當中「醫生」字眼出現了95次,「病人」只出現了22次,前者是後者的四倍有多。作為醫生組織,杏林覺醒對病人的關注度是否也太低了一些?
當然,醫生組織最關注醫生也是人之常情。但不太合理的是,在杏林覺醒發表的意見裡,竟然有多達47次提及「單程證」,還多過「病人」的兩倍!為什麼他們會關注單程證多過病人呢?究竟他們是醫生組織還是政治團體?
再來統計杏林覺醒言論中提及「內地」的字眼,共23次,包括要求《逃犯條例》修訂不包括內地,質疑內地人來港「搶疫苗」,反對當局安排醫生到內地上國情班,批評大量內地醫生來港考執業試拖低合格率等等,甚至連內地醫生寫病歷,簡體字寫得很潦令香港醫生看不懂也拿來批評一番,總提及次數同樣多過「病人」。
對比提及前宗主國締約「英聯邦」的17次,則一面倒是好話。
至於引起滿城非議的「海外醫生」,反而只提過12次。
為什麼杏林覺醒會關注「內地」多過「海外」?答案是天知地知杏林覺醒自己也心知肚明。而公眾看到的是:自從醫委會「烏龍」否決放寬引入海外醫生事件激起公憤後,大部分本港醫生都真的覺醒了,知道專業人士也要顧及公眾觀感。
而對於杏林覺醒這個「專業組織」,公眾與業界也有需要覺醒一下:究竟他們在替誰說話?是真的為香港理性解決醫療問題,還是有些人處心積慮地利用醫療專業人士的美麗外殼,來包藏排外分離主義的禍心?
原圖:杏林覺醒Facebook圖片、大公報圖片
https://www.facebook.com/enlightenedhealers/
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7/0315/3430493.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