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談到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創業環境,與之相比,香港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無獨有偶,中華總商會編印的《商薈》6月號引述貿發局大中華首席經濟師黃醒彪指出,現時內地中產消費者盡管仍然崇尚國際大品牌(因有品質保證),但亦漸漸追求個性化產品,以凸顯與眾不同的品味。同時,由於內地民眾近年更關注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中產階層特別青睞主打「綠色」、環保和節能的品牌。
內地中產消費者由早期的「無條件」崇尚國際大品牌,逐漸轉向更加注重設計和品味的個性化消費。
根據貿發局2013年發表的《中國內地中產消費調查》研究報告,在內地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瀋陽、南京和常州8個調市,以問卷形式訪問了1,600位消費者,當中81%表示過去一年曾購買國際品牌產品,71%認同「優先考慮品質」,83%表示曾經網上購物。
聞毅回想起幾年前到上海採訪,接待單位派出一輛16座「麵包車」接載,同車兩位官方媒體高級記者「阿姨」,全程起勁地談論着名牌手袋,那時恐怕是國際名牌在中國最風光的日子,上海淮海中路、南京路名牌店舖林立,聞毅每到內地城市習慣要找的老牌「新華書店」,卻發現它的招牌掛在某幢樓宇二樓不顯眼處,頓時「遊興」大減,結果在路邊書報亭買了本《讀者》雜誌,便倖倖然回到下榻的酒店。
消費者轉向低調奢華
去年分別到北京、上海公幹,除了仍然見到不少國際名牌商店和廣告外,發覺也多了些品牌寂寂無名、價錢不貴(affordable),卻更加注重商品設計和品味的時裝店和生活用品店,這是一個好現象,正如《中國內地中產消費調查》所言「消費者變得更有深度」了。
當然,這也可能跟一些學者所認為,與內地整體放緩、政府大力反腐抑制了奢侈品需求,人們轉而趨向購買「低調奢華」的商品有關。
《商薈》又引述黃醒彪指出,大部分(內地)中產消費者也會因精緻包裝而購買從未嘗試過的產品,但對一些模仿知名品牌包裝、「傍大牌」的冒牌貨較為反感。這番話,「山寨」名牌產品的「商家」應該收到了吧!
然而,這一切又可以給港商怎樣的啟示?很明顯,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滿足生理、安全等需要之後,會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進軍內地市場的港商,必須掌握中產消費者「自我實現」,即張揚個性、突出個人風格的需要,找對目標客戶群,進而為商品建立清晰的品牌形象。
話說回來,建立清晰的品牌形象不僅在內地重要,在香港也同樣重要,《商薈》就引述了本地品牌顧問吳秋全的話,他舉涼茶舖轉型的例子,指出「鴻福堂」最初也是金漆招牌、酸枝傢具的傳統形象,但後來面對生存空間變窄,才決心徹底改造品牌形象,賣冷凍「即飲」的涼茶和滋補飲料(可即場加熱)和「即食」的湯品等,以迎合較年輕消費者的需要,終於發展成今天每年銷售額逾5億元的行業龍頭。因此,社會時刻在變化,做生意也不可墨守繩規。
傳統涼茶舖轉型成「自家湯涼茶坊」,打造每年營業額5億元的飲食保健王國。
圖:貿發局宣傳片及由作者提供,保留圖文版權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