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時事

瞎子摸象的通識教育

2016.02.23 21:45 時事 讀者投稿

高中通識科包含六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每一單元包括的範圍很廣,要探討的問題很多,所需的知識牽涉各個科目,而且涉及不同的價值觀,沒有一個老師能全都精通,更甚是許多老師對很多課題甚至一竅不懂。為了完成工作,老師只好聽講座、上一些短期訓練班、或從網上獲得現成的資料。

例如有關「今日香港」與法治相關的議題及概念,老師絕少是法律出身的,都是從生活經驗中知道要守法以免被罰。如果沒有法治,社會將產生亂子等常識。但對於司法獨立、權力制約、民主自由、個人權利保護、社會公義、公民參與等理念,真的是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

只能接受已分析好的結果

短期內要弄清楚有關概念,理解它對各方面的影響根本是緣木求魚。最方便的解決方法,就是參加戴耀廷教授主講,專為通識科教師而設的十小時教師訓練班。短期課程只能傳授篩選過的知識,不足以令老師們獨自進行理解及分析,往往只能接受教授們已分析好的結果。

無論任何課程設計,萬變不離其宗,都是由淺入深。由最低層次的認知,經過理解、應用、分析、整合、最後達至評估。只要有記憶力的學生,都能夠掌握最低層次的認知,但要進行有效的評估,很多人窮一生之力也不能達到。通識科拔苗助長,強行訓練學生於認知不足的情況下,進行分析及評估。通識科稱,旨在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那是倒果為因。要有足夠的知識基礎才能理解議題,否則不能進行客觀分析或有效評估。

通識科五花八門拔苗助長

小組討論是通識科常用的教學法,上課時老師給同學一份議題資料,以供小組討論、分析後作出報告。一般中學生讀書不多兼且人生經驗少,老師會講授一些議題有關的知識。因授課節數所限,老師通常心中會有一個分析結果用來幫助揀選教材,及擬定一些導向性的問題,於小組討論期間引導分析達到老師心目中的結果。這是通識課堂上常用的流程。

課程指引鼓勵老師從不同來源取得教材,但現實上來源十分有限,有時只得一個來源。例如佔中前老師要和同學討論相關議題,教協、教育學院,港大法律教授便組織了教師研討會,灌輸知識,指導設計教案。除此之外,相信很難找得適合中學生學習公民抗命的資料。

三年高中通識課,覆蓋範圍甚廣,五花八門,無所不包。學生從通識學到的知識,十分膚淺兼篩選過,往往只是一些簡單的概念和關鍵詞,而這是為保證小組討論能達到預定結果所必須的知識。

不同學生出現同一個錯誤

小組討論及報告結果的活動,肯定給同學們不少練習口才的機會,代價是錯失了學習立身處世及就業所需的知識。同學們不會察覺,他們對議題的分析結果是建基於不全面的認知,而且被導向了。經過討論、報告、及與老師問答互動,同學相信這是正確的分析,將成為價值觀的一部分,這是否算洗腦呢?

回歸後香港民不聊生、警察是黑警、民主可以不擇手段去追求、歐美國家甚麼都好、中國甚麼也比不上歐美等等。這些以偏概全的錯誤觀念已深深埋藏在不少青年人的腦海裡,根源在那裡呢?一個有經驗的老師,看見學生中出現同一錯誤的功課,他知道同學之間有抄襲。但如果全班同學都同樣出錯,這就是老師教學出了問題。

害怕被人洗腦的學習態度

現今很多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同樣出錯,你可以肯定這是教育局的課程出現了問題,而且還是必修科。現今學生在思維和價值上的錯誤是通識科造成的結果,應該不會冤枉了它罷!

有三盲人甲、乙、丙摸象,只從後邊摸,經討論後,一致評估象是圓得像個球。路人說:不會罷。甲:「我親手摸過,不會錯的。」路人:「你可能剛巧摸著圓的地方吧!」乙:「我三人都摸過,經過獨自思考,仔細分析,一致同意的,又怎會錯呢?」路人:「換個位置,再摸一下好嗎?」 丙:「不用了,我們不想被洗腦。」同樣地,許多大學生拒絕回國交流,不想從另一個角度評估自己的國家,一方面認為不需要,而另一個理由是怕被洗腦。這樣的學習態度,和瞎子摸象有什麼分別?

作者:蔡克己

圖:文匯網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4/30/ED1304300002.htm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