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一位特殊教育的顧問。眼下看過不少個案家庭,他們面對孩子在發展上的障礙,心裡焦慮疲備之餘,發展出過於補償的行為。其中一個是「我不想孩子哭!」,這種心理狀態也反影了一般家長的想法和信念呢?今天我想分享兩種心態:罪疚感和無力感。 首先,「不想孩子哭」是源自家長的罪疚感,他們認為是自已將孩子帶到世界,並認為孩子的問題是由於自已生理的遺傳,或自己懷孕過程的出錯,令到孩子生發障礙。所以,他們對孩子經常帶著非常的歉疚,一看見孩子哭了,就受不了。希望用取悅孩子的方法來,讓孩子不哭;或者逃避所有讓孩子「受苦」的機會。看起來是讓孩子好過一點,其實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做法。有些夫婦兩人的感情不好,甚至面對離婚的局面,他們因著孩子要面對破碎家庭的結果,非常內疚;而某些孩子也會利用父母的歉疚,來滿足個人的慾望。 另外,「不想孩子哭」是源於家長的無力感,作為父母是一種在職的訓練,許多在坊間拿來的知識,箇中的理論繁雜和衝突,道聽途說各取所需。最常聽的就是要「正面稱讚孩子,孩子才會建立自信和自尊」。在一 般情況,要稱讚孩子在過程上的付出,要輕看結果;讓孩子明白過程的忍耐和努力更為重要。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因著無知或自控能力不足而犯錯,如果觸犯的錯誤是社會不容的,例:打人、掉東西、搞破壞,這些錯誤還是需要通過受罰,來達到警愓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