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生活

【讀者投稿】我不想孩子哭!

2015.05.15 22:00 生活 讀者投稿

筆者是一位特殊教育的顧問。眼下看過不少個案家庭,他們面對孩子在發展上的障礙,心裡焦慮疲備之餘,發展出過於補償的行為。其中一個是「我不想孩子哭!」,這種心理狀態也反影了一般家長的想法和信念呢?今天我想分享兩種心態:罪疚感和無力感。 首先,「不想孩子哭」是源自家長的罪疚感,他們認為是自已將孩子帶到世界,並認為孩子的問題是由於自已生理的遺傳,或自己懷孕過程的出錯,令到孩子生發障礙。所以,他們對孩子經常帶著非常的歉疚,一看見孩子哭了,就受不了。希望用取悅孩子的方法來,讓孩子不哭;或者逃避所有讓孩子「受苦」的機會。看起來是讓孩子好過一點,其實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做法。有些夫婦兩人的感情不好,甚至面對離婚的局面,他們因著孩子要面對破碎家庭的結果,非常內疚;而某些孩子也會利用父母的歉疚,來滿足個人的慾望。 另外,「不想孩子哭」是源於家長的無力感,作為父母是一種在職的訓練,許多在坊間拿來的知識,箇中的理論繁雜和衝突,道聽途說各取所需。最常聽的就是要「正面稱讚孩子,孩子才會建立自信和自尊」。在一 般情況,要稱讚孩子在過程上的付出,要輕看結果;讓孩子明白過程的忍耐和努力更為重要。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因著無知或自控能力不足而犯錯,如果觸犯的錯誤是社會不容的,例:打人、掉東西、搞破壞,這些錯誤還是需要通過受罰,來達到警愓性的效果。

孩子通過受罰達警愓效果

但父母面對孩子的哭鬧,要堅持原則便要鬧上兩三個小時;特別是在公眾場所或親友面前;更是顏面無全。為了免生煩惱,就降低了或改變了自己的原則。一位朋友帶出女兒出來食飯,當她幫三歲的女兒拿心愛的零食,不小心掉到地上,女兒「哇」的大哭出來,然後動手打她了!我的朋友就連聲道歉:「對不起,是媽媽不好,不小心掉了。」我驚訝的問「她打你了,你為什麼要道歉?」朋友說:「我要作好榜樣,做錯事,需要認錯的!」我問:「那麼她打你了,為何不需要認錯!」她說:「她現在情緒激動,回家她冷靜了,我再要她道歉!」女兒才三歲,犯錯當場不好好教她,回去了,女兒還記得發生什麼事情了嗎? 試想,我們的孩子都生在一個不用哭的環境裡,她們的抗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如何發展出來﹖父母們應否作出他想呢?   作者:鍾慕蘭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美國註冊的RDI顧問 (自閉症)。從事多年自閉症學童的訓練,並家庭顧問工作,能深入了解發展障學童的困難和潛能,並家庭所面對的危機和出路。 圖:網絡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