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提出多方面的政策新猷,社會評價算是正面。但有一點令筆者頗為失望的,就是沒有涉及一個核心中的核心——人口和人才問題。說到香港的人口問題,一般的反映就是老化,這當然是事實,但全球很多地方都面對人口老化,而老也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所謂「老是無藥可治的」。反倒香港一個真正的人口問題比較少人觸及,就是流動性不足,尤其是對內的流動性不足。
每次說起香港和深圳,大家都會說深圳這幾年在移動互聯網方面的發展急速,早已超越香港。我下一個定義:香港與深圳已經不是同一代的社會,香港是一個高度繁榮的商業社會,深圳已經是一個互聯網社會,兩個城市已經存在明顯的「代溝」。深圳可以做到,一方面是國家「互聯網+」(這個詞是前兩年內地極熱門的詞)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深圳雲集全國頂尖的人才。現在全球做「互聯網+」方面的人才,最集中的就是深圳、杭州這些城市,其次是北上廣這些傳統一線城市。
事在人為,凡事都是人做出來的。對香港發展創科,我極不看好,因為沒有人。香港欠缺技術工程類的人才,包括IT人才。一方面香港過去以商業、金融為主,說白了就是做買辦、中介人,從中賺取佣金,無論是貿易進出口、上市融資,都是這種性質。因此香港人心目中的理想職業就是律師、醫生、金融業,物理學、數學、工程學,這些學問在香港得物無所用。
近年中國在移動互聯網科技上發展快速,愈來愈多香港人提出要讓港人融入內地,甚至乎給香港人發放內地居民身份證,但說易行難。當前全球熱議的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共享單車,偏偏每一樣港人都得不到「國民待遇」。坐港鐵,不能刷身份證入閘;移動支付,不能使用很多增值的理財服務;電子商務,深圳河以南幾十公里的香港運費竟然比新疆到深圳的運費還要貴;共享單車,沒有身份證不能騎。
要給予香港人在內地有「國民待遇」,其實早就有人提過。早年筆者在深圳工作,也曾經跟當地一些官員提及這個問題,但其實地方官員對此很不熱衷,一句話就把你擋回去了:如何對等?你說讓香港學生來深圳讀書,那麼深圳學生可以去香港讀書嗎?
真正的拆牆鬆綁,應該是雙向的。香港人北上工作、生活要有「國民待遇」,反之也一樣。我知道現在絕大多數香港人肯定不能接受,覺得大量內地人來搶飯碗,會影響港人待遇。但一個地方長遠的競爭力,正是通過競爭而來的。香港的薪酬待遇,除了藍領工人相對內地有較大優勢之外,其餘行業的待遇早已跟內地一線城市差不多,而正正是香港的保護主義導致一些行業效率低下,工人薪酬虛高,影響了整個城市的競爭力。我也在香港工作,但如果某一日說開放全中國的人都可以來香港打工,毋須有香港身份證,我舉腳支持。如果我是技不如人,就回家閉關思過,學好了再出來跟人比,沒什麼好說的。這個城市的生活成本擺在這裡,每個人都過得不容易,外來人口也不可能收很低的人工生存下去,除非這些人口可以降低這個城市的生活成本。敞開大門,絕對是對城市整體競爭力有利,而只會對坐享其成的既得利益不利。
當然,我知道這個問題提出來也是白費,因為特區政府不可能有魄力做到。我只是想藉此提出問題讓大家思考。深圳可以匯聚全國頂尖的人才,想來就來,只要你受得了這個城市的壓力和物價。香港呢?想來還要經過一些官僚的審批,還有這樣那樣的限制,試問官僚又怎會知道誰是人才呢?人才都是大浪淘沙淘出來的。有人說香港人花崗岩頭腦,不準確,應該說整個香港就是一塊花崗岩。人才流動猶如封閉的圍城,裡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兩制在保持平穩過渡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着實不少,而這是香港很少人談論的。
原圖:大公報、網絡圖片
http://news.takungpao.com.hk/mainland/focus/2017-11/3509572.html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