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醫生在社交網站指,曾為需做緊急手術的嚴重交通意外傷者致電聯絡其妻子,但其妻因來電是3字頭而連續拒聽17次,這次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對人對人促銷電話的關注。可能有人認為,上述為極端例子,若一個陌生電話致電多次,亦會考慮接聽。不過不知曾幾何時,我們已變得對一個陌生來電充滿戒心,甚至有時我辦事處的助理致電,亦有求助人指因擔心為廣告電話而不願接聽,時而我的辦事處同事亦要多次致電或留言才可消除疑慮。
這種情況,已充份反映僅以促銷電話行業的人對人促銷電話實務守則作規管,已未能回應公眾訴求。 政府為回應社會訴求,近日亦推出公眾諮詢,主要提出三大方案。包括:個別行業的自行規管制度、智能電話的來電過濾應用程式,以及立法推行拒收訊息登記冊。
有關行業應即自行檢討
筆者認為,三大方案其實能夠並行不悖,不過與其討論應實施甚麼方案,實則應理解為改善促銷電話問題的短中長期措施,則更為合適。首先,需要立法的拒收訊息登記冊必然是最為主動的解決方法,但基於議會中反對派盲目拉布成災已是常態,故只能作為長期措施;其次,編寫或討論資助來電過濾應用程式亦為不錯的防禦措施,雖然直到推出仍稍需時間,而且所謂魔高一丈,相信不少促銷公司亦有能力在中長期以轉用其他電話促銷,就有如現時廣受歡迎的小熊來電,亦未能攔截所有電話,因此亦只能作中期措施;而個別行業的自行規管制度,老實說,如果行業有作良好規管,又豈會出現現今情況,反而有關行業在現時便應該立即自行檢討,公眾如何審視,則另作別論。
自選拒收何種行業訊息
有不少反論指出,立法規管最終只會導致市民損失更多,因為不少市民會損失接收優惠訊息的機會,同時,部份以海外電話進行促銷的行業亦會應運而生,屆時政府更加無從規管。事實上,筆者認為上述問題不能解決之說實乃危言聳聽。首先,已有建議指可在拒收訊息登記冊中讓市民自行選擇拒收甚麼行業的訊息,這便可讓市民靈活選擇,其實亦有助電話中心甄別潛在客戶,減少「白撞」;其次,儘管政府無能力追究海外促銷電話,但亦可追究外判讓海外電話促銷的企業,亦必然有助舒緩問題。 無疑,規管必然會影響從業員的生計,不過社會亦沒有道理因此而漠視行業對市民的滋擾,相反,行業更理應重新審視在社會的生存價值,尋求轉型,讓人與人在電話上的關係,能夠反樸歸真。
原圖:網絡圖片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