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團體邀請筆者拍攝短片,以支持該團體推廣碳中和的環保活動。在活動中,筆者看到小朋友們天真爛漫,他們用豐富的想像力在繪畫中展現出對綠色未來的嚮往。那一幅幅充滿童趣的作品,不僅僅是色彩的堆砌,更是他們心中對於美好地球家園的憧憬。碳中和,這個看似高深的概念,其實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尤其是在香港,香港近年頻發的極端天氣,如暴雨成災、酷熱難耐等,都與碳排放未能有效控制密切相關,而碳中和正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策略。
碳中和,顧名思義,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雖然地域面積不大,但人口密集、經濟活動高度活躍,碳排放不容小覷。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緊迫形勢,中央承諾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香港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力爭在 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不僅是香港履行國際責任、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要舉措,更是香港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居民生活質量的內在需求。
香港邁向碳中和具有諸多深遠好處。第一,有助於改善空氣質量。隨著碳中和工作的推進,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污染排放大幅降低,能有效減少霧霾等空氣污染問題,降低呼吸道疾病等發病率,為市民營造更健康的生活環境。第二,可增強香港的經濟韌性和創新能力。碳中和領域蘊藏著大量新商機,如可再生能源、節能科技、碳交易等產業。香港在金融和科技方面具有雄厚基礎,通過積極參與碳中和進程,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吸引更多國際投資和人才。第三,有利於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和聲譽。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積極作為,能在國際舞台上展示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先進的環境治理理念,增強國際社會對香港的認可和信任。要實現碳中和的宏偉目標,政府在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筆者有以下意見。
在能源轉型方面,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香港雖地狹人稠,但屋頂太陽能、離岸風能等資源仍有待充分開發利用。政府可加大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力度,例如在新建公共建築和住宅樓宇時,強制要求安裝一定比例的太陽能板;制訂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居民投資太陽能、風能發電設備,並保障其電力上網的權益。以新鴻基地產為例,新鴻基地產自2019年起推動太陽能發電網絡,在其管理的物業安裝了逾16,500塊太陽能板,其產生的電力除供自身使用外,剩餘電力可通過上網電價計劃賣給電力公司,既節省了成本,又為碳中和做出了貢獻。
在交通領域,積極推進電動化和公共交通優化。一方面,加快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全港各區增加公共充電站的數量,尤其是在停車場、商業中心、各政府大樓等地段,方便電動車車主充電;另一方面,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投入,優化巴士、地鐵等線路,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覆蓋率,鼓勵市民更多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如港鐵公司不斷更新列車技術,提高運營效率,降低能耗;同時,巴士公司逐步引進電動巴士,替代傳統燃油巴士,有效降低了交通領域的碳排放。
在城市規劃和綠色建築方面,政府在城市規劃中增加綠色空間比例,加強城市綠化和海濱長廊等建設,提高城市植被覆蓋率,增強城市碳匯能力。例如,在維多利亞港沿岸新建多處海濱公園,不僅美化了城市景觀,還起到了吸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作用。在新建建築方面,提高建築的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築認證,鼓勵採用節能環保材料和技術,如高效隔熱材料、智能建築管理系統等,降低建築能耗和碳排放。
最後,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香港在邁向碳中和的道路上,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以創新和決心推動各項措施的落實。筆者希望每一位香港市民也能積極參與其中,從身邊小事做起,如節約用電、用水、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相信在政府、企業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香港一定能成功邁向碳中和,實現經濟繁榮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共進,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更加清潔、美麗、宜居的香港。
原圖:星島日報圖片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ime/article/1768817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