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秋風勁精神砥礪前行 香港做好聯繫人角色

2025.11.03 11:17 博客 獨孤帆

筆者最近去了一趟四川的北川中學,出席由香港一位傳奇人物所寫的散文集出版50週年的贈書紀念儀式,兼且替該散文集的英文翻譯版向北川學生作一些解説。

適逢國家剛制定了「十五五」,即是第十五個五年規劃(2026-2030),香港對外將繼續發揮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獨特優勢; 對內則加強與內地的交流合作,促進經濟和文化的融合發展,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可見香港負起的職責是任重道遠。

這更突顯今次「根脈相連、愛國同心」的川港讀者分享會的特殊意義。皆因這本名為《我愛秋風勁》散文集的作者石中英的個人經歷非常勵志,正正發揮了香港人擅長吃「四方飯」的優點,能為國家、香港和自己創造三贏的局面,值得在這個時刻面對新時代、新挑戰的香港人學習。

石中英 (原名楊宇杰,  又名楊向杰,花名阿咩) 一生的經歷是集浪漫主義、愛國主義、現實主義和博愛主義於一身。他有深厚的文學修養、濃烈的家國情懷、浪漫激情的性格和團結友愛的情誼,自然能寫出感情豐富的作品。而《我愛秋風勁》英文版 ODE TO THE AUTUMN WIND,由石中英好友左冠輝翻譯。

這本散文集雖然初版於50年前,但書中歌頌的國家民族觀念、對勞動階層的尊重、對生命和理想的追求,是超越時空,至今仍具意義。所以該散文集不僅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和本地公共圖書館有收藏,連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很多內地市級圖書館,以及耶魯、UC柏克萊、普林斯頓、康奈爾等九間美國常春藤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以及澳洲國立圖書館都有所收藏,足證這本散文集的可讀性。

先談談這本散文集的寫作風格。很多家長擔心,新一代年青人習慣看電子社交媒體,沒有耐性看傳統文字媒體,嫌它們冗長、沉悶!另外,AI 科技進步,人慢慢依賴人工智能軟件處理文字工作,擔心學生們運用文字的功力將會一代不如一代。然而,新一代香港人必須要兩文三語流暢,才能升任「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的雙重角色,並且把握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無限商機。

筆者唸中學時,教英文的耶穌會神父經常提點我們要寫簡潔的英文句子,因爲:Simple English is the best English.其實學習所有語言亦是同一道理,因為語言最重要是用來溝通,淺白直接,能讓人明白才是最重要。這也是新聞工作者一直奉為金科玉律的守則。

《我愛秋風勁》言簡意賅,每篇短篇散文的用語簡短精煉,可讀性和趣味性都很高,不知不覺便看完,正像廣東話所説「快、靚、正」,符合現代人急速的生活節奏和閱讀習慣。今次50年紀念版更是薄薄的精裝版,值得去旅行時帶上, 定能令旅途更充實。英文版 ODE TO THE AUTUMN WIND 保留中文版的感情神韻和簡單用語風格。我喜歡將中英文版放在一起看,同時穿梭於兩種完全不同語系文字之間,享受兩種優美語言之魅力,心靈有莫大的滿足。

石中英寫《我愛秋風勁》時是20多歲的青年,是處於創作力的高峯期,60篇文章結構全部都以很簡短的句子寫出很細膩的感情,很多時通過排比的寫作手法突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1.《野孩子》(Abandoned Child) 一篇有這兩句: 1.他有父有母,卻説自己「野」;他腳踏大地,卻説自己“無根”(He had parents, but he claimed to be an orphan. He has a family, but he described himself as rootless). 2. 在《我愛秋風勁》一篇: 沒有秋風的蕭殺,不會有春的明媚。沒有秋風掃落葉,不會有春風綠幼苗 (Without the bleakness of autumn, there will be no charm in spring. Without the autumn wind sweeping the fallen leaves, there will be no spring breeze to caress tender saplings.)

ODE TO THE AUTUMN WIND 書背後有一句話:I'm just a splash of water in a rough ocean.中文原文是: 我只不過是這咆哮大海 中一滴飛濺的水花。這句話是從中文版《忙人小記》(A Busy Man's Notes)   一篇中節錄出來。作者有這句自嘲是因為當時香港的特殊環境所致。

香港在上世紀 60年代之前,社會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工人沒有勞工保障,貪污盛行。經過1967年的「反英抗暴」 社會動亂之後,港英政府才開始認真改善管治,社會慢慢變得比較公平,經濟也慢慢起飛。

67動亂之後,石中英在《新晚報》任編輯,要為報紙寫稿,又要為年青讀者組織活動,長期以報社的活動中心為家,睡在地板上,生活非常忙碌。所以他自謙是人海中的一個小人物,是大海中一滴小水點。但其實,這正是作者革命精神中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偉大情操的延續。

他當年投身反英抗暴,因為印刷宣傳單張而被捕入獄,成為少年犯 (YP, young prisoner ) ,本來有機會獲釋往外國升學,但為了民族尊嚴而拒絕認罪。 出獄後,心志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仍繼續默默爲基層付出。 他先做編輯和青少年康體活動搞手,後來改任私立中學數學老師8年,春風化雨3000人,贏得學生的尊重和稱讚。期間,工作繁忙之餘,還不忘晚上進修,寫稿和與「長毛」梁國雄等人筆戰,積極人生可見一斑。

這種追求個人不斷進步的上進精神更在作者投身商界取得巨大成就之後,驅動他以更大能力做更多回饋社會的工作,包括帶香港學生到內地,讓他們對祖國有更深的認識、為紀念兩位已故同校好友而成立教育基金,幫助母校金文泰中學的學生到外國和內地交流和升學,支持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創業,以及幫助受汶川大地震影響最深的北川中學學生每年來香港交流,以及資助他們升讀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

石中英擔當聯繫人角色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時代來臨了,石中英也把握時勢投身商界,主管中國旅遊,擔當聯繫人的角色,協助中國與外國合作興建遊樂場和酒店等事宜。他後來自行創業,於2004年1月協助中國TCL 收購了法國湯姆遜(Thomson) 和隸屬湯姆遜的美國影音老牌RCA,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顯像管電視的一家企業,集中法美三國技術、管理和市場合作於—身的項目。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宗中國品牌正式走向世界的國際併購項目,比中國聯想收購美國IBM手提電腦業務還早了半年。接著,他繼續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替中法合資的佛山彩電廠收購東莞國營彩管廠 ,打造成為全廣東省最大的彩管企業。 幾次重要的收購合併,讓石中英幫助國家經濟發展之餘,也爲自己累積財富和國際聲譽,為他日後推行多種慈善項目回饋社會打下基礎。

石中英這種對朋友重情義,對後輩關懷照顧的胸襟令人十分敬佩,所以我將這句"I'm just a splash of water in a rough ocean."當作對聯來處理,做一個狗尾續貂的動作,為這句配一個下聯。聖經啟發了我的靈感。耶穌説過:「我是世界之光 (I am the light of the world)。耶穌也說: 「你們是世上的光.....。」(馬太福音5﹕14)。 而我覺得,石中英就是一個拿著燈的領路人。他從商後,幫助國家開拓旅遊業,以及策劃法國Thomson與中國TCL集團業務合併,成功創立全球最大彩電企業,不僅替國家改革開放作出貢獻,接上國際快車之軌,更幫助很多香港與內地學生拓展國際視野。 所以我作了這個下聯送給楊宇杰先生(石中英)。

上聯"I'm just a splash of water in a rough ocean."

下聯"Yet I 'll be a lighted lamp in the dark for others."

香港經過2019年的大亂之後,由亂到治,現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時刻,最需要社會上下團結,融入國家的發展策略,才能發揮大中華的優勢。 石中英展現中國文化中的「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業道酬精」的優點,能在惡劣的環境下保持自我之餘,懂得歷史潮流的走勢,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成功之後也不忘回饋社會,發揮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獅子山精神」,是愛國愛港的典範。

觀乎國際局勢的變化,中美貿易和金融戰肯定會越來越熾烈,但客觀事態的發展已看到天秤開始向那一方傾斜。台灣的政局也出現有利中國人大家庭和平統一的微妙變化。聰明的香港新一代,這是你們的年代,好好發揮我們祖父母和父母幾輩先賢為國家,為香港和為自己的拼博精神,配合國家的整體發展策略,踏實地做好「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的雙重角色,鞏固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大吃「四方飯」,讓香港重現「東方之珠」之光芒。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