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節剛過﹐而中國人幾千年對月亮的浪漫情懷,以及所帶出的家國團圓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紐帶。所以佳節雖過,仍想談談這種一直砥礪著中國人探索宇宙與渴求民族統一的心志。
中國傳統神話對月亮的描述如廣寒宮、嫦娥、玉兔和吳剛砍桂樹等,強化了中國人對月亮的浪漫詩意,成為中國人探索太空的精神動力。而中國歷史上經常發生外患入侵和內亂,令中國人嚮往家國平安,對中秋與月亮的情懷,從古代的自然崇拜,慢慢演變成近代對家國安穩和民族凝聚力的寄託。正是這種對外勇於探索,對內追求團結復興的民族韌力讓我們能夠走出一百多年前的低谷,創造了中華民族近代歷史的盛世。目前強大的綜合國力讓我們距離登陸月球和兩岸統一的日子只是數步之遙。正因為具備了足夠條件,登陸月球以及民族統一大業當然要由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親自完成,才算對得起為此付出钜大代價的歷代先賢。一般相信,往後幾年是完成這兩大計劃的關鍵時刻。
本文今次集中談談中國人的航天夢,以及對世界的貢獻。登月進度我們有絕對的掌握權,中國官方之前已公佈過將於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的目標。以中國現時位列世界前端的航天技術,以及強大的策劃和執行能力,如無特別重大意外,這個時間表應該可以順利達成。屆時,受惠者還可能包括與中國有密切關係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例如巴基斯坦或巴西等等,他們可能很快在中國幫助下培訓出自己的宇航員(太空人),彰顯中國儒家思想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偉大情操。
中國的航天工業發展可謂歷盡艱辛,經過幾代航天專家的奮鬥,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從無到有,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當初面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和資源匱乏,我國自力更生,先發揮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刻苦精神,埋頭苦幹。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正式開啟了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序幕。而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航天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由載人航天工程到月球探測、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到空間站建設,每一步都包含著航天專家的智慧與汗水。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近年來,嫦娥探月工程實現了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天問一號成功探測火星,中國空間站建設穩步推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3年前公佈過,在2012-2022年期間, 進行了274次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到2024年又公佈另一項令世界驚嘆的統計數字: 單是該年中國航天已發射了68次運載火箭。上述統計證明我國的航天工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僅次於美國,已將俄羅斯、印度和歐洲各國遠遠地甩在後面了。
中國和平崛起,在國際外交層面推行開放合作、互利互惠的精神贏得眾多國家的友誼。同樣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著眼面向全人類,堅持和平利用太空、共同發展太空的原則,共用中國的航天發展成果,主動開放中國空間站的合作機會。早在2014年,中國和歐盟本來達成了合作意向,雙方都期待著歐洲宇航員能早日登上中國的天宮空間站,與中方合作開展太空科研工作。歐盟方面還派了不少宇航員學習中文,接受在中國進行的各種太空適應性訓練。誰知,十年不到,中美博奕升級,歐盟受制美國,失去戰略自主,跟隨美國打壓中國,這場中歐航天合作就此擱置。
過往,我國尋求過美國在航天領域的技術支持。但美方以保護國家安全為由,拒絕提供航天器研發所需的關鍵元件和技術。然而,當看到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取得一日千里的進步後,美國就在2011年推出「沃爾夫條款」,嚴格限制了美國航天局與中國的合作,同時也對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航天專案設置了障礙。一年之後,美國商務部更宣佈將7間從事航太領域業務的中國相關實體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單」,目的就是要卡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的脖子。去年6月,當中國嫦娥六號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從月球背面成功採回月壤的壯舉之後,「善忘」的美國卻想向中國申請月背土壤樣品作研究。他們忘記自設的「沃爾夫條款」嗎? 不過,最終中國還是在今年4月將2020年嫦娥五號從月球表面採集的土壤樣品(不是月背土壤) 借給兩所接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的美國高校——美國布朗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短視功利的美國政客何時學懂中國人的寬宏大量呢?
另一方面,作為發展中國家、全球南方的一員,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航天合作一直沒有間斷。近年隨著本身的航天技術水準位列國際前端之後,中國開始發揮「達則兼濟天下」精神,不斷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通過技術共用、聯合研發、人才培養及資料應用等多方面合作,推動了全球航天事業的多元化發展。 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近200份政府間航天合作協定,涵蓋了對地觀測、深空探測、衛星研製、月球探索、載人航天、天氣預報、防災減災等多個領域,幫助對方提升農業生產力和商業競爭力。
此外,中國還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搭建起了「太空絲路」,為巴西、玻利維亞、老撾等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衛星發射和技術支援。通過技術合作和聯合研發,雙方建立起獨立的航天產業鏈,減少對西方技術依賴的同時,也為全球南方國家爭取到更大的話語權,構建起更加公平的國際航天秩序。
而被譽為與中國關係最密切,也多次受惠於中國的衛星發射計劃的巴基斯坦,更可能成為眾多發展中國家之中,最早躋身於太空探索領域的行列。《環球時報》報導,巴基斯坦本月將選派兩名國民到中國接受為期一年的太空人培訓。入選者完成系統性訓練後,計畫於2026年進入中國空間站執行為期一周的任務。中國還計畫在2028年與巴基斯坦合作開展嫦娥八號月球車任務。
巴基斯坦或其他發展中國家有機會由中國培訓出宇航員,這個當然是好事,也彰顯中國有能力廣結善緣,獲得國際間的尊重,成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美德。但這也令我想起,因為兩岸分治的歷史原因,加上長期受反華勢力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阻撓,令兩岸至令仍未統一,中國台灣地區的航天專材反而未能像其他全球南方國家一樣,與內地航天專家交流,共享進步成果。近期,中國台灣地區國家太空中心(TASA)正式公佈探月計畫細節,宣稱將分三階段實現「繞月、登月、採樣返回」目標,最快2028年完成首次發射。但台灣在航天工業的基礎相對薄弱,主要依賴於一些私營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小規模的衛星開發和科學研究,一直面臨著技術和資金上的挑戰,加上受兩岸統一進程等重大變數所困擾,客觀估計成功率不高。
另一方面,同是同胞的港澳居民就更加有優勢。因為「一國兩制」,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科學家可以加入國家的航天計劃,參與多項科研工作,更有機會入選成為載荷專家,上太空做科研,令兩地居民非常期待正式的公佈。反而台灣的航天專家只能像廣東俗語:「蜑家雞見水」(指在船上關在籠裏養的雞看著海水卻不能喝),看著內地的飛船和太空站頻頻操作,卻只能望門輕嘆,無法參與和分享國家迅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
這是中國人家國團圓的遺憾。但相信只要中國保持戰略定力,按著既定的計劃不斷增強若需要武統時拒止外國勢力干預的軍事能力,其他就要按兩岸的互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而適時調整策略。時間在中國這一方,統一的日子指日可待,今後的中秋月光也會越來越明亮!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