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的士改革引發的兩點思考

2025.07.15 15:43 博客 吳志隆

相信幾乎所有香港人都有乘搭的士的經驗,但它作為香港市面上唯一合法的點到點租賃交通工具,收費水平同服務水平,卻不被大多數消費者所認同;相反,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的網約車服務,似乎被更多消費者認為是更好的選擇。這種畸形的市場狀況竟已經持續十多年,雖知存在問題,但政府卻遲遲不去解決,情況在「必須站在人民一邊」的「中央金句」感召下才有所改變,但這樣的改變卻有兩個問題值得香港社會思考!

首先是到底要怎樣的改革,才算真正「站在人民一邊」,當中的關鍵是網約車同的士兩者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另外,這場跨越十多年的改革,又可以給在「由治及興」新時代的「愛國者」帶來怎樣的啟示?

的士作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交通工具,雖然收費昂貴但就未必每次都可以給我們帶來舒適、合理的交通服務。要求改革的士市場的呼聲存在很久,社會對網約車合法化的訴求越來越大,但要怎樣改革才算做「站在人民一邊」?的士服務與即將合法營運的網約車服務,雖然是一個替代性的服務,但兩者並不是你死我活的絕對競爭關係。

永遠站在人民一邊,首先要求政府在審視這個問題的時候,跳出網約車或者的士行業的既定立場,要堅定站在市民乘客的立場去看事情,思考到底現有的士服務是否足夠?價錢以及服務方面是否適合?當的士車費一再增加的時候,為何相關服務又不見改善? 

改革現有點對點交通市場,不等於要將的士行業當成「反對派」那樣來追殺,而是我們發現歷史遺留的問題未能切合今日香港發展的交通需要,網約車的出現應該是的士服務的輔助品,至於能否完全取代的士服務,應該交給市場,由乘客去選擇。當然,政府也要考慮改革的力度與速度,考慮一旦改革的士市場,司機的權益在短期內又是否會受到嚴重衝擊?

特區政府有關的士市場的改革應該勢在必行,有關改革內容不在討論範圍,媒體上有大量資料,讀者有興趣可以自行去了解。本文強調的是這場交通改革的原則,應該是消除有限量的士牌照所帶來的特權。引入網約車的競爭,不是為了取代的士,而是透過競爭來優化的士服務,乘客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這樣的訴求應該會受到的士行業的強烈反對,但需要留意的是,的士行業不一定代表的士司機。因為真正壟斷行業利益的是的士牌照的持牌人。由於歷史原因,全港大約只有18,000多個牌照,物以罕為貴,的士牌的價格也因此水漲船高,最高峰時據說逼近千萬港元,擁有一個的士牌等於擁有一個物業,簡直是富豪的象徵。

也因為這個原因,的士在香港不單是一個交通服務,更一度成為一個投資商品。的士牌照擁有人形成一個利益小圈子,市道不好就要求加價,政府稍有遲疑就發動罷駛,影響交通,一旦加價就調高車租,司機大佬很難從加價當中獲利。相信這也是的士市場改革遲遲未能落實的原因之一。所以真正站在人民的一邊,就是要打破維護少數人利益的小圈子,令到普羅市民獲益。一旦改革成功,的士同網約車的司機,還有乘客都能夠從改革當中獲益。

問題存在已久,但可惜過往多屆政府都未能正視相關問題。這次可以破局取得改革進步,原來關鍵在中央官員公開指示「必須站在人民一邊」。據說「上面」甚至派人專程南下香港了解情況,終於促使特區政府決心大刀闊斧整頓點到點交通市場。

回首看,有關的士行業的改革難度又不算很大,但市民呼籲已超過十年,都未見政府有任何具體改革措施,待到中央要員一聲令下,便水到渠成。這便是值得討論的另一個焦點。到底是過往政治力量同利益團體糾纏不清,還是公務員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懶政心態?但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不是「站在人民一邊」的表現。

在「由治及興」的新時代,已經沒有所謂反對派「阻住地球轉」,成功都是「愛國者」的功勞,但失敗也都是「愛國者」的責任。如果連交通改革都需要中央派員親自過問才可以落實,那香港是否有能力繼續維持「一國兩制」的優質示範單位的地位?這是一個值得香港社會警惕的問題。這個問題對即將開始的選委會補選、同年底的立法會選舉會否帶來一些新的啟示?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