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名稱
使用者電郵
密碼
確認密碼
年齡
性別
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
想收到的資訊
  • 時事
  • 投資
  • 生活
喜歡的資訊
  • 編輯推介
  • 時事新聞
  • 博客
  • 投資
  • 趣味影片
  • 生活
教育水平
  • 小學
  • 中學
  • 大學
  • 碩士
  • 博士
常用的社交媒體
  • Facebook
  • 微博
  • WeChat
  • Whatsapp
  • Twitter
  • Line
  • Instagram
確認

我們會發送內含重設密碼連結的通知信給您

確認

博客

家鄉市集與國際盛會之間的距離 只欠一點勇氣

2024.06.04 23:00 博客 吳志隆

正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第二屆家鄉市集嘉年華,有人說是為了「霸住個場」以免反對派在6月4日集會。筆者以為,如果這樣想或是因為過度沉溺在過去的陰謀論中。家鄉市集再度今年重來,顯然是因為深受市民大眾歡迎,社會意義與經濟價值高於所謂的政治考量。我在開幕當天(6月1日)親臨現場,目睹活動深受市民歡迎,縱然開幕當天大雨滂沱,但仍無阻市民入場大快朵頤並且開心Shopping。

去年錯過了首次家鄉市集,今年受香港陝西聯誼會邀請,把握機會參觀了在市集中的陝西特產。儘管陝西籍鄉親在香港為數不多,但來自陝西的名勝特產卻大受香港歡迎,無論是水果、紅白酒類或是代表性的美食肉夾饃,都大受入場觀眾歡迎,紛紛排起了隊,可見名物不分地界。

活動創意略嫌被浪費了

筆者從公關角度思考,認為這個活動創意略嫌被浪費了,仍未發揮活動應有的「小宇宙」,尚有很大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可以發揮。相比經濟價值,其實這次活動的意義更重要的在於社會意義,家鄉市集向香港市民展示全國各地的名勝、名產和地方文化,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了解和體驗不同地域(特別是自己的故鄉)文化的平台。這有助於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市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認同感。

此外,活動讓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交流互動,加深對不同地域文化的認識,更進一步認識到香港社會的五光十色,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通過共同參與市集活動,市民一方面能夠感受到家鄉的溫暖和親情,從而加深彼此之間的聯系和情感紐帶;另一方面促進了人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有助於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此外,家鄉市集提供了平價購物、欣賞表演、親子遊樂等休閑活動,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了社會意義,家鄉市集也有經濟貢獻,為展銷商提供了一個推廣家鄉品牌、刺激消費的機會,有助於振興香港和內地經濟。市民從中購買特色商品,等於直接支持家鄉產業發展,同時也為香港市場注入活力。

若硬要說活動有政治考量,增強國家歸屬感可能是唯一的政治好處。通過家鄉市集活動,市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鄉和國家的文化、歷史和傳統,從而增強對國家的歸屬感和愛國情懷。這對於培養市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推廣重點不應只是港人

這樣有意義又有價值的活動,值得繼續舉辦下去,但筆者從公關項目策畫的角度思考,活動有明顯進步的空間。首先,場地規劃與現場秩序方面可以優化,例如美食區的布置應考慮到市民有現場進食的需求,但鮮少有攤位安排「用餐區」,這無形中也降低了市民消費的意欲。而不少社團都會在各自的攤位前打卡,無形中阻礙道路,影響購物體驗,是否可考慮適當放寬通道,或者增設更多打卡點,一方面滿足社團打卡需要,另一方面不影響市民的購物體驗。

更關鍵的是對活動的定義與格調思考。這次活動創意有足夠條件成為一場活化香港旅遊市場的國際文化盛會,因為活動幾乎匯聚了全國重點省市的文化與美食精華,若推廣的重點僅僅是香港市民,未免有所浪費。相反,應該提升活動的格調,將之打造成一場吸引外國遊客體驗中國文化的國際盛會,相信比起邀請某國際明星來港踢球或唱歌,更有條件成為香港標誌性的國際盛事。

試想想,一場既有美食,又可購物,更有文藝表演的綜合性活動,而且馳名全球的中華文化的精華盡在於此,旅遊所需的體驗可謂盡在於此,只要是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海外遊客,怎能錯過?而且這樣的一場活動,也切合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與「國際旅遊城市」的城市定位,顯然,這次活動的價值還沒有被完全發揮,所欠缺的就是一點創新的勇氣。今天香港諸事不順,是否也因為如此?這個問題值得我們人人深思。

原圖:星島日報

https://www.stheadline.com/society/3350289/

文章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投票已截止,多謝支持

發表意見

排列方式: